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裂破幽篁续古苔,一泓俯瞰石房开。
辘轳竟日知无尽,泉脉元从海上来。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竹林中,古老的苔藓被撕裂开来,水面如镜,俯瞰着石屋的开口。
水车整天在转动,似乎永无止境,泉水的源头原本是来自大海。
注释:
- 裂破:指撕裂、破裂。
- 幽篁:幽静的竹林。
- 古苔:古老的苔藓,常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一泓:一潭水,形容水面平静。
- 俯瞰:俯视、向下看。
- 辘轳:水车,古代用来引水的工具。
- 竟日:整天,指时间的漫长。
- 泉脉:泉水的源头。
- 元从海上来:泉水的根源是来自海洋。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泉脉元从海上来”可以理解为对自然水循环的描述,体现了自然界的连接与循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琛,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风格沉稳,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方琛游历剑池时,借景抒怀,表现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命源头的思考,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的思索和哲理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富有哲理的山水画。开篇的“裂破幽篁续古苔”,一方面描绘了幽静竹林中的苔藓,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接下来的“一泓俯瞰石房开”,则通过“泓”字的使用,突显出水面如镜,反射出周围的景物,传达出一种静谧的美感。诗中“辘轳竟日知无尽”,通过水车的转动,隐喻着生命的延续与不息,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泉脉元从海上来”,则将自然的源头与生命的起源巧妙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又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裂破幽篁续古苔:描写竹林与苔藓,传达出古老与自然的结合,暗示时间的流逝。
- 一泓俯瞰石房开:水面清澈,反射出周围的景物,创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辘轳竟日知无尽:水车不断转动,象征着时间和生命的无尽流动。
- 泉脉元从海上来:泉水的源头来自海洋,展示了自然界的循环与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车的转动比作时间的流逝,富有哲理。
- 拟人:水车“竟日知无尽”,赋予物体以生命,增强了诗的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源头的敬畏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篁:象征宁静与隐逸,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古苔:代表历史与时间的积淀,体现对过往的追忆。
- 辘轳:象征生命的持续与不息,传达时间的流动。
- 泉脉:代表自然的源头,展现自然的循环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幽篁”指的是什么? A. 竹林
B. 山峰
C. 水流
D. 花园 -
“辘轳竟日知无尽”中“辘轳”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动物
C. 水车
D. 一种乐器 -
诗中“泉脉元从海上来”表达了什么? A. 水的循环
B. 时间的流逝
C. 生命的起源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望岳》: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思考,但更侧重于对高山的描绘。
- 《山居秋暝》:同样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但氛围更加宁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