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火山》

时间: 2025-01-04 07:26:40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经火山
岑参 〔唐代〕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火山的壮观景象,作者在严冬时节首次见到火山,火山矗立在蒲昌的东边,赤色的火焰烧灼着云层,热气蒸腾使天空充满了炎热。不知道阴阳之气和炭火为何在这里如此炽烈。作者在寒冷的冬季到来,山下却刮着热风,行人和马都满身汗水,谁能知道这自然的造化之工呢?

注释:

  • 火山:指活火山,喷发出岩浆和火焰的山。
  • 突兀:高耸而显眼,形容火山的形态。
  • 赤焰:指火焰的颜色,形容火势猛烈。
  • 虏云:云被火焰烧灼的状态。
  • 炎氛:指热气和蒸汽。
  • 阴阳炭:阴阳指自然的两种力量,炭则是燃料,这里指火山内部的燃烧机制。
  • 严冬时:寒冷的冬季。
  • 炎风:热风。
  • 造化工:自然的造化,指自然界的力量和奥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号汀洲,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出生于河西走廊。他在边疆服役期间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风光和边塞生活的诗歌,风格豪放,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岑参任职边疆期间,目的是通过对火山壮观景象的描绘,反映自然的奇妙和造化的力量,同时表达了身处严冬时节的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感慨。

诗歌鉴赏:

《经火山》是一首充满视觉和感官冲击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火山的壮丽景象。诗人在严冬的背景下首次见到火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感到震撼。尤其是“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两句,生动地描绘出火山喷发时的火焰与热气,仿佛让人置身于那种热烈的场景中。诗的后半部分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切思考,尤其是“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表达了对火山内部运行机制的无知与敬畏,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充满力量,画面感极强,既有视觉的冲击又有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火山今始见:诗人首次目睹火山,表现出一种新奇和惊讶。
  2. 突兀蒲昌东:火山耸立在蒲昌的东边,强调了火山的高耸与显眼。
  3. 赤焰烧虏云:火焰猛烈,烧灼着云层,形象生动。
  4. 炎氛蒸塞空:热气蒸腾,弥漫在空中,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氛围。
  5. 不知阴阳炭:对火山内部机制的困惑与思考。
  6. 何独烧此中:疑惑为何只有这里火焰如此炽烈。
  7. 我来严冬时:在寒冷的冬季来到此地,形成鲜明对比。
  8. 山下多炎风:反常的热风在冬季时节,让人感到意外。
  9. 人马尽汗流:行人和马匹都因热而满身汗水,突出环境的反常。
  10. 孰知造化工: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感叹人类对自然的无知。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赤焰烧虏云”形象地表现了火焰的强烈和对云的影响;“炎氛蒸塞空”则利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气候以动感,增强了视觉冲击。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强调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思考,展现出一种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山: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
  • 赤焰:代表热情、激情以及毁灭的力量。
  • 炎氛:象征着神秘和未知。
  • 严冬:与火山的热形成对比,强调环境的反常。
  • 人马:象征人类与自然的直接互动,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火山”位于哪个方向? A. 西
    B. 东
    C. 南
    D. 北

  2. 诗人描述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A. 寒冷
    B. 炎热
    C. 潮湿
    D. 干燥

  3. “孰知造化工”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无知与敬畏
    B. 对人类的自信
    C. 对科技的赞美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李白的《庐山谣》
  3.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岑参的《经火山》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岑参更关注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渺小,而王之涣则强调了人类的追求和理想。岑参的诗更具哲理性,王之涣则更显豪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词典》
  3. 《岑参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