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司空原言怀》
时间: 2025-01-19 13:2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避地司空原言怀
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伦。
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
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
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
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
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
俟乎太阶平,然后托微身。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
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
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
白话文翻译
南风往日并不争鸣,豪杰圣明之士思考经纬。
刘琨与祖逖在鸡鸣晨光中翩翩起舞。
虽然心中有匡扶济世的理想,却终究成了祸害之人。
而我则不一样,我潜伏在皖水之滨。
打算在司空原上筑屋,北面便是天柱山。
雪霁之后,万里明月高悬,云开时节,九江春色迷人。
待到太阶平坦后,我再托身于此。
倾尽家财去追求金鼎,年年容貌依旧焕然一新。
我所愿得的这条道路,终究能够守住清真。
在景色中驾驭日月,攀星戏于河津。
随王乔而去,长年如同玉天的宾客。
注释
- 竞:争鸣,争斗。
- 豪圣:指杰出的人才。
- 匡济:帮助和拯救。
- 皖水:皖水即指皖江,流域在今安徽。
- 司空原:古地名,指的是避地之处。
- 金鼎:古代的金器,象征富贵。
- 清真:指保持内心的纯净和真诚。
- 王乔:王乔是古代的仙人,借指与仙人交往。
典故解析
- 刘琨与祖逖:二人是东晋时期的名士,曾志在匡复汉室,表现出英雄豪杰的气概。
- 王乔:传说中的仙人,象征着长生不老,追求超脱世俗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诗人,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被誉为“诗仙”。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白流亡生涯之中,表达他对理想和清白生活的追求,对世俗权利与财富的淡泊,以及对历史豪杰的感慨。
诗歌鉴赏
《避地司空原言怀》是李白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开篇便以“南风昔不竞”引入,展示了对过往英雄豪杰的怀念与思考。诗中提到刘琨与祖逖,二人都是东晋时期志存高远的豪杰,李白借此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尽管心中有匡济世人的理想,但李白却意识到这条路不易,甚至可能成为“乐祸人”。这反映了他对自身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自然与隐居生活的向往,李白在皖水之滨的潜光中,寻求一种宁静与清净的生活。他描绘了雪霁月明、云开春色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对人世纷争的逃避。在“俟乎太阶平,然后托微身”中,李白显示了他对未来的期盼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精巧的修辞,展现了李白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那种对清真生活的渴望,展现了李白艺术魂魄的真实写照,给后人留下了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风昔不竞:南风过去并不争鸣,表明过去的豪杰们并未互相争斗。
- 豪圣思经伦:杰出的人才思考着经纬,表现出他们的理想与追求。
- 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提到历史人物,表现出对他们理想的赞美。
- 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即使有拯救的理想,最终也可能成为祸害。
- 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表现出李白与世俗的不同,选择隐居。
- 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描述隐居的地理环境,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描绘动人风景,营造宁静氛围。
- 俟乎太阶平,然后托微身:等待平静后,才愿低调生活。
-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愿意为了理想而倾家,追求永葆青春。
- 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追求的道路是保持内心清净与真实。
- 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在自然中游玩,享受生活的乐趣。
- 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渴望与仙人交游,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展现了诗人的工整与技巧。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 意象:如月亮、春天等,传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李白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李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隐居生活,展现出与世俗权利的决裂,体现出他对清净与真实的渴望,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风:象征着温暖与理想。
- 雪霁、月亮:象征着清澈与宁静。
- 九江: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金鼎:象征财富与权利,但李白却对此持有警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a) 杜甫
b) 刘琨与祖逖
c) 王维 -
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包括: a) 雪霁万里月
b) 暴风骤雨
c) 烈日炎炎 -
李白希望在何处隐居? a) 长安
b) 司空原
c) 洛阳
答案:
- b) 刘琨与祖逖
- a) 雪霁万里月
- b) 司空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李白追求的是个体的自由与理想,而杜甫更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两者在表达情感时各有千秋,展现出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