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搭建茅屋,石头旁边,宁静的环境让我更加悠然自得地吟唱。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寒蝉的叫声减少,空荡荡的山中落叶深厚。高楼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远处的寺庙传来钟声,我在寻觅。昨夜收到江边僧人的信,约定来到这里休息心灵。
注释:
- 结茅:用茅草搭建的屋子。
- 临水石:靠近水边的石头。
- 淡寂:形容环境宁静而淡泊。
- 寒蝉:指夏天的蝉,常用以象征孤寂。
- 危楼:高耸的楼房。
- 乘月:在月光下。
- 远寺:远处的寺庙。
- 江僧:指江边的僧人。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寒蝉”常用以表达孤独与寂寞的情感,而“远寺听钟”则可以引申为一种对宗教、超然境界的向往。诗中“昨得江僧信”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信任,江边的僧人可能象征着一种清净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秘演,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反映出隐逸生活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其诗作风格常以清新自然著称,注重意境的营造。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诗人可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烦恼和困扰后,选择隐居于山中,寻求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诗中描绘的环境与心境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山中》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古诗,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宁静而闲适的心境。开篇“结茅临水石”,直接塑造了一个隐居的场景,茅屋与水石的结合,描绘出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接下来“淡寂益闲吟”,表现了诗人在此处的宁静与闲适,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这两句描绘了自然天气变化与环境的孤寂,久雨之后,寒蝉的叫声减少,落叶在深山中显得更加沉静,仿佛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此时的山中,似乎只剩下自然的声音,与世隔绝。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诗人描绘了高楼在月光下的美景,搭配远处寺庙的钟声,给人一种空灵而又清雅的感觉,使得整首诗在宁静中又透出一丝神秘。最后一句“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江边的僧人通过信件联系,给诗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期望在此处找到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平静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结茅临水石:描绘诗人在水边搭建的茅屋,与石头相伴,营造出一种自然的隐居生活。
- 淡寂益闲吟:环境的宁静让诗人更加悠然自得,吟唱出心中的感悟。
- 久雨寒蝉少:长时间的雨水导致寒蝉的叫声减少,反映出一种孤寂的气氛。
- 空山落叶深:空荡的山中,落叶深厚,增添了孤寂的意象。
- 危楼乘月上:高楼在月光下显得分外美丽,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景象。
- 远寺听钟寻:远处的寺庙传来钟声,诗人心中对超然境界的向往。
- 昨得江僧信:提到收到江边僧人的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期来此息心:约定到达此地,寻找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以“寒蝉”象征孤独,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体现了对仗的美感。
- 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对宁静、自然与内心平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茅屋:象征隐居生活与对世俗的超脱。
- 水石:代表自然的亲密关系与清静。
- 寒蝉:象征孤独与寂静的心境。
- 月光:象征清明与希望。
- 寺庙钟声:象征精神寄托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里搭建了茅屋?
- A. 山顶
- B. 临水石边
- C. 森林中
- D. 城市里
-
诗中提到的“寒蝉”象征什么?
- A. 喜悦
- B. 孤独
- C. 繁华
- D. 和谐
-
诗人为何期待江僧的来访?
- A. 寻求财富
- B. 交朋友
- C. 息心安宁
- D. 讨论诗文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清幽,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山中》相比,王维更侧重于秋天的景象,而秘演则通过独特的意象和心境描写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反映出宋代诗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