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采桑》
时间: 2025-01-01 16:0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
秦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
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
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
回首渭桥东,遥怜树色同。
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
携笼长叹息,逶迤恋春色。
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
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
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白话文翻译:
杨柳送别行人,绿色的柳条在西边的秦地轻轻摇曳。
秦地的采桑女,楼上春光无限,令人心醉。
灞水的曲流盈盈,步履间春色无限生机。
她那红润的面颊如明珠般闪耀,绛色的双唇似白玉般娇嫩。
回首渭桥的东面,远远望去,树影交映。
青丝在夕阳下轻盈地飘落,缃色的绸缎在春风中摇曳。
我手提笼子,长长叹息,依依不舍春日的美色。
看那花儿若有情,倚树而立却感到无力。
傍晚的思绪如流水般绵延,让人想起你在南陌的身影。
我们相逢却不相识,归去时梦回那青楼之中。
注释:
- 杨柳:柳树,象征离别。
- 青青:形容颜色鲜艳。
- 秦家:指秦地的家庭,暗指采桑女。
- 盈盈:形容水波的柔美。
- 灞水:古地名,流经今陕西。
- 绛唇:红色的嘴唇,形容女子的美丽。
- 缃绮:古代丝织品,象征华美。
- 薄暮:傍晚,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愁绪。
典故解析:
- 采桑女:古代传说中的女子,多与春天、爱情相关,体现了青春的朝气和美好。
- 渭桥:指渭水旁的桥梁,象征离别的地点。
- 青楼:古代女子居住的地方,通常与风花雪月相关,暗示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希夷,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情,充满了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人墨客常以春天的美景寄托情感,表现离别与思念的主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离别时的淡淡忧伤和对春天美好的向往。开头的“杨柳送行人”即勾勒出送别的场景,柳树象征着离别的伤感,接着对秦地采桑女的描写,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美丽。诗中多次提到“春”,不仅是自然的景色,更是生命的象征,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眷恋。
整首诗通过流畅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的“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更是将诗歌推向了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法实现的无奈。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杨柳送行人:柳树轻拂,象征分别的情感。
- 青青西入秦:描绘春日的生机,强调地理。
- 秦家采桑女:突出青春与美丽。
- 楼上不胜春:从高处看春天的美好,难以自持。
- 盈盈灞水曲:流动的水象征生命的流动。
- 步步春芳绿:春天的气息随步伐绽放。
- 红脸耀明珠:美丽女子的形象。
- 绛唇含白玉:强调女子的娇美。
- 回首渭桥东:回望旧地,感慨万千。
- 遥怜树色同:对自然景色的怜惜。
- 青丝娇落日:青春的流逝。
- 缃绮弄春风:华丽的春日绸缎随风舞动。
- 携笼长叹息:手提鸟笼,心中感伤。
- 逶迤恋春色:对春天的依恋。
- 看花若有情:花似乎也有情感。
- 倚树疑无力:对美好事物的无能为力。
- 薄暮思悠悠:傍晚思绪绵延。
- 使君南陌头:思念的对象。
- 相逢不相识:相遇却不相知的遗憾。
- 归去梦青楼:对往昔美好的追忆。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与深情的离别情感。比如“看花若有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花朵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人生的无常,寄托了对青春的眷恋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传达了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柳:离别、忧伤
- 春:生命、希望
- 采桑女:青春、美丽
- 灞水:流动、生命
- 青楼:美好记忆、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杨柳送行人”中的“杨柳”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离别
- C. 春天
答案:B
-
诗中“青丝娇落日”意指什么?
- A. 青春的流逝
- B. 美丽的景色
- C. 离别的悲伤
答案:A
-
诗中的“相逢不相识”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遗憾
-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将刘希夷的《相和歌辞·采桑》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与思念,但刘希夷更加侧重于春天的美好与青春的流逝,而白居易则更注重表现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沧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