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闻笙》
时间: 2025-01-04 12:02: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嵩岳闻笙
作者: 刘希夷 〔唐代〕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
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
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
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
白话文翻译:
月亮从嵩山升起,照亮山间的空旷。
山中人喜爱这清幽的景色,披散长发卧于秋风中。
风停时夜空多么清晰,独自的夜晚虫鸣声声。
仙人不可见,乘着月光在近处吹笙。
红唇吸取灵气,玉指拨动着真声。
这真声究竟是哪一曲,仿佛是三山间鸾鹤的情歌。
以前我曾远离尘世俗务,愿意聆听这样的曲子。
如今来到嵩山的山岑,何其幸运能听到这幽美的音律。
神仙为我奏乐,笙歌铭刻在我心中。
注释:
- 嵩山: 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因其雄伟壮丽而闻名。
- 山人: 指山中隐居的人。
- 散发: 形容披散头发,通常表示一种随意或放松的状态。
- 草虫: 指夜间鸣叫的昆虫,如蟋蟀等。
典故解析:
- 仙人: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仙,通常与长生不老、超凡脱俗的境界相关。
- 三山鸾鹤情: 这里的“鸾鹤”象征着高洁的志趣,常用来形容志趣高远的人或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希夷,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体现出一种隐逸的情怀。
创作背景:
《嵩岳闻笙》创作于唐代,反映了作者在嵩山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清幽自然和高雅音乐的向往,也折射出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嵩岳闻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音乐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描绘出月光洒在山间的宁静之美,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山中隐者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亲密感和生活的淡泊。在“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的描写中,诗人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表现出对超凡境界的渴望。
诗中每一句都透露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尤其是“愿言闻此曲”一联,传达出对音乐的向往与对生活的反思。整首诗流露出一种隐逸的情怀,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尘世的超然,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 描述月亮从嵩山升起,照亮了空旷的山野,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山中隐者享受着这清幽的景色,随意披散着头发,悠闲地卧在秋风中。
-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 风停后,夜空显得格外清澈,只有虫鸣声在夜晚回荡。
- 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 诗人幻想仙人乘着月光在附近吹笙,表现出对超凡境界的向往。
-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描述仙人红唇吸取灵气,玉指拨动乐器,展现出音乐的神秘与优雅。
- 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对这美妙音乐的好奇,联想到三山间的高洁志趣。
- 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 诗人回想自己曾离开世俗的生活,渴望能听到这样的乐曲。
- 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终于来到嵩山,感到无比幸运能够聆听这幽美的音律。
-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 最后表达出神仙的音乐令他感到心灵的愉悦和铭刻在心的感动。
修辞手法:
- 比喻: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通过比喻手法描绘出仙人优雅的形象。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手法,如“月出”和“月明”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对自然的热爱、对高雅音乐的向往及对尘世生活的超脱。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山景和隐者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 象征着宁静、明亮与美好理想。
- 山: 代表着自然的雄伟与清幽,隐喻心灵的归宿。
- 虫鸣: 传递出夜晚的静谧与生机。
- 笙: 高雅音乐的象征,代表着超凡与灵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嵩山”是中国的哪一座山?
- A. 泰山
- B. 嵩山
- C. 衡山
- D. 华山
-
诗中“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世俗生活的满足
- B. 对超凡境界的向往
- C. 对繁华的追求
- D. 对自我的怀疑
-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中“真声”指的是什么?
- A. 现实中的声音
- B. 仙乐的声音
- C. 人间的音乐
- D. 自然的声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嵩岳闻笙》都表达了对月夜的描绘,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表现出对隐逸生活及高雅音乐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