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闻大雷雨》
时间: 2025-01-06 13:30: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夜闻大雷雨
作者:陆游 〔宋代〕
雷车驾雨龙尽起,
电行半空如狂矢。
中原腥膻五十年,
上帝震怒初一洗。
黄头女真褫魂魄,
面缚军门争请死。
已闻三箭定天山,
何啻积甲齐熊耳。
捷书驰骑奏行宫,
近臣上寿天颜喜。
合门明日催贺班,
云集千官摩剑履。
长安父老请移跸,
愿见六龙临渭水。
从今身是太平人,
敢惮安西九千里!
白话文翻译:
夜深时分,我听到雷雨如同巨车驾临,
闪电在空中如同狂妄的箭矢。
中原地区经历了五十年的腥膻,
上天终于震怒,初步洗净了这片土地。
女真族的黄头人失去了魂魄,
面前被缚的军门争相请求死亡。
我已经听闻三箭已定天山,
这何止是积甲齐备的熊耳之地。
捷报飞骑奔向皇宫,
近臣们向皇帝祝寿,天颜喜悦。
明天要催促贺班,
千官云集,摩拳擦掌。
长安的百姓希望迁都,
渴望见到六龙驾临渭水。
从今以后我就是太平的人,
不再害怕安西的九千里。
注释:
- 雷车:指雷声如同车轰鸣,形象地描绘了雷雨的到来。
- 腥膻:比喻战争带来的血腥气味。
- 上帝震怒:指上天对人间的愤怒,象征着天命的变更。
- 黄头女真:指当时与宋朝敌对的女真族。
- 三箭定天山:传说中的英雄事迹,象征着胜利。
- 六龙:古代帝王的象征,寓意着国家的兴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风豪放,作品多表现爱国情怀与个人遭遇,尤以抗击金敌的诗作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多难之际,陆游通过雷雨的描写,借以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对和平的渴望。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敌人女真的愤怒与对胜利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雷雨的壮观场面,象征着历史变迁中的风暴与动荡,展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诗的开篇描绘了雷雨的狂暴,仿佛是上天对人间苦难的愤怒,为整首诗奠定了紧张的基调。随着诗意的发展,陆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五十年来战争苦难的深痛,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黄头女真褫魂魄”一句,暗示了敌人带来的灾难与恐惧,体现出作者对敌人无情的控诉。而“捷书驰骑奏行宫,近臣上寿天颜喜”则表现出国人对胜利的渴望与欢庆,反映出一种期盼太平盛世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张力,通过雷雨的描写,折射出政治风云的变幻与历史的沉重。最后两句则表现了陆游对未来太平盛世的希冀与信念,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雷车驾雨龙尽起:雷声如车,雨势如龙,气势磅礴。
- 电行半空如狂矢:闪电划过,形如狂野利箭,描绘出雷雨的猛烈。
- 中原腥膻五十年:中原经历了长达五十年的战争与痛苦。
- 上帝震怒初一洗:上天愤怒,开始洗净这片土地的污秽。
- 黄头女真褫魂魄:女真族的残暴让人失魂落魄。
- 面缚军门争请死:被捆绑的军门无不想求死,表现出绝望。
- 已闻三箭定天山:听闻三箭已定,表明胜利在望。
- 何啻积甲齐熊耳:比喻胜利的规模与气势,超出想象。
- 捷书驰骑奏行宫:捷报传来,骑兵急速奔向皇宫。
- 近臣上寿天颜喜:近臣们祝寿,皇帝面露喜色。
- 合门明日催贺班:明日将催促贺班,庆祝胜利。
- 云集千官摩剑履:千官云集,准备迎接新的局面。
- 长安父老请移跸:长安的百姓请求迁都,期待更好的前景。
- 愿见六龙临渭水:渴望见到皇帝的威仪,象征国家的繁荣。
- 从今身是太平人:自此身为太平人,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 敢惮安西九千里:不再惧怕遥远的安西,表现出勇气与信心。
修辞手法:
- 比喻:雷车、雨龙、狂矢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诗句结构对仗工整,如“捷书驰骑奏行宫,近臣上寿天颜喜”,体现了诗的韵律美。
- 夸张:用“黄头女真褫魂魄”等夸张手法,突显敌人的残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雷雨为引,反映了陆游对国家局势的深刻感受,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对和平的期待,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励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雷雨:象征巨大的变故与动荡,预示着历史的变化。
- 女真:敌人的象征,代表着外敌带来的苦难。
- 捷报:象征胜利与希望,预示着未来的光明。
- 六龙:象征着帝王的威仪与国家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头女真”指的是哪个民族?
- A. 汉族
- B. 蒲干
- C. 满族
- D. 女真族
-
诗中“合门明日催贺班”意指什么?
- A. 明天有宴会
- B. 明天要庆祝胜利
- C. 明天要迁都
- D. 明天要出征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愤怒
- C. 爱国与和平的渴望
- D. 个人的悲伤
答案:
- D. 女真族
- B. 明天要庆祝胜利
- C. 爱国与和平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战乱带来的苦难与对国家的关怀。
- “登高”(杜甫):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景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国家命运,杜甫的悲悯情怀与陆游的豪情壮志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