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书事》

时间: 2024-09-19 21:14:39

秋风社散日平西,余胙残壶手自提。

赐食敢思烹细项,家庖仍禁擘团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仲秋书事
作者: 陆游 〔宋代〕

秋风社散日平西,
余胙残壶手自提。
赐食敢思烹细项,
家庖仍禁擘团脐。

白话文翻译:

秋风吹散了社日的热闹,太阳在西边平静地落下。
我手里提着残留的酒壶,心中却不敢想烹饪细腻的菜肴。
赐给我的食物,我又怎敢去思考烹饪细嫩的食材?
家中的厨房依然禁止我擘开团圆的饼子。

注释:

  • 社散:指社日活动结束,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 余胙:余下的酒肉,胙是古代一种祭祀用的肉。
  • 赐食:指受到赐予的食物。
  • :撕开,分开。
  • 团脐:指圆形的饼子,象征团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生活在战乱时期,作品多反映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结合。他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气势,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秋天,正值中秋节,诗人借此节日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诗中隐含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了陆游对家庭团聚的期盼与对社会动乱的忧虑。

诗歌鉴赏:

《仲秋书事》是一首情感丰富且内涵深刻的古诗。诗人在秋风习习的社日,不由自主地感受到所属的孤独与惆怅。诗的开头描绘了秋天的场景,社日的热闹已然散去,诗人以“日平西”展现了时间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无常。接下来的“余胙残壶手自提”,诗人提到自己手中仅剩的酒肉,表明自己在这样的节日中感受到了孤独与无奈。

“赐食敢思烹细项”,诗人自嘲地说,即便有赐食的机会,他也不敢奢望去烹饪美味的食物,这不仅是对自己境况的自嘲,也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家庖仍禁擘团脐”,则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团圆的渴望受限,团圆的饼子象征着家庭的团聚,诗人却无缘享受这样的温暖。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与节日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孤独感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情感真挚且发人深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社散日平西:描绘秋天的景象,社日的繁华已过,时间在日落中显得更加宁静。
  • 余胙残壶手自提:手中剩下的酒肉,显示诗人虽有小小的享受,但内心的孤独感依然存在。
  • 赐食敢思烹细项:即使有丰盛的食物,诗人也不敢奢求细致的美味,表达了对生活现状的无奈与自嘲。
  • 家庖仍禁擘团脐:诗人渴望团聚,却因种种原因不能享受团圆的温暖,表达了对家庭和团聚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赐食敢思”与“家庖仍禁”,形成了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团圆的饼子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团聚的美好,诗人却无法实现。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秋天的孤独与对团圆的渴望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家人团聚的向往。通过对节日氛围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幽怨的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
  • 社日:代表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期望。
  • 酒肉:象征着生活的享受与无奈,表现诗人的内心矛盾。
  • 团脐: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反映诗人对温暖家庭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仲秋书事》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陆游
    C. 李白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团脐”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财富
    C. 家庭团聚
    D. 学业成功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战争的反思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陆游的《仲秋书事》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表现了中秋节的情感,但陆游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对团圆的无奈,而苏轼则通过月亮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