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正旦日蚀值阴有诗明日雨微雪再赋》
时间: 2025-01-17 09:29: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壬戌正旦日蚀值阴有诗明日雨微雪再赋
作者: 黎廷瑞
艳娥煽妖悖且饕,云师围之骑周遭。
飞廉暗呜挟箭号,万鼓动地助战鏖。
吴刚弃斧北且逃,扶桑君还骑巨鳌。
银蜍腹聚流清膏,玉兔颡折飞白毛。
苍茫杀气横四郊,冻鸢无语饥鸿嗷。
紫皇第功封二豪,汝马可归弓可櫜。
黄道肃穆君请遨,黔首颙颙光勿韬。
愿驾丹毂扬锦旄,疾驱六龙升海涛。
五色烂烂中天高,衣披水子绛锦袍。
葵心不宁忧忉忉,矫首东方歌楚骚。
白话文翻译
艳丽的女子煽动妖风,贪婪而又肆无忌惮,
云中的军队围绕着她,骑士们环伺四周。
飞廉在暗中呜咽,发出箭矢的号声,
万鼓震动大地,助力战斗的激烈。
吴刚丢下斧头,逃向北方,
扶桑的君主骑上巨大的鳌鱼,返回故土。
银蜍的肚子里聚集着流动的清膏,
玉兔的头颅折断,白毛飞舞。
苍茫的杀气弥漫在四周,
冻鸢无言以对,饥饿的鸿雁哀鸣。
紫皇的功勋封赏了两位豪杰,
你们的马可以回归,弓箭也可悬挂。
黄道肃穆,君主请您游览,
百姓们抬头仰望,光辉照耀无比。
愿乘着丹色的车轮,扬起华丽的旌旗,
迅速驱动六龙,驶向波涛汹涌的海洋。
五色的云彩在中天高悬,
披着水子绛红的锦袍。
葵心不宁,忧虑而烦恼,
仰首东方,吟唱楚国的骚曲。
注释
- 艳娥:美丽的女子,常常用来代指月亮。
- 飞廉:古代神话中的风神,象征风的力量。
- 吴刚:传说中的人物,砍伐桂树的神仙。
- 扶桑:指东方的神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 银蜍与玉兔:分别象征月亮的生物。
- 紫皇:指天帝或高位神明。
- 黄道:天文学术语,亦常用来指代正道或正义。
- 丹毂:红色的车轮,象征着吉祥和权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黎廷瑞,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与人生哲思,兼具豪放与细腻的风格。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一个日食现象的正旦日,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感慨与思考,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气氛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以及对未来的希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黎廷瑞对自然和人事的深刻观察。开篇以“艳娥煽妖”引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氛围,似乎在描绘一场盛大的天象。紧接着,诗中提到的飞廉与万鼓,象征着自然力量的强大和宇宙的浩瀚,彰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而吴刚与扶桑的出现,则引导读者回归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突显出文化的深厚底蕴。银蜍与玉兔的描写,既是对月亮的崇敬,也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人们对生命与时间流逝的思考。
全诗逐渐推进,最后渲染出一种宏伟的氛围,作者希望借着“愿驾丹毂扬锦旄”之句,表明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传递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诗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对人文情怀的探讨相得益彰,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艳娥煽妖悖且饕”:描绘出美丽女子与妖风之间的关系,暗示一种诱惑与危险并存的境地。
- “云师围之骑周遭”:云中的骑士象征着天界的力量,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展现出一种强烈的保护欲。
- “飞廉暗呜挟箭号”:飞廉的暗哀与箭声,传达出一种紧迫感,似乎暗示着即将来临的战斗。
- “万鼓动地助战鏖”:鼓声震动大地,象征着战斗的激烈场面,增强了诗的气势。
- “吴刚弃斧北且逃”:吴刚的逃跑,反映出面对强大力量时的无奈与恐惧。
- “苍茫杀气横四郊”:“苍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广阔与压迫感,营造出战乱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艳娥”、“飞廉”均为比喻,赋予自然现象以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如“银蜍腹聚流清膏,玉兔颡折飞白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冻鸢无语”,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现象与神话人物,表达了对新年新气象的感慨,兼具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艳娥:象征美丽与魅惑,常与月亮相关联。
- 飞廉:风神,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不确定性。
- 吴刚:神话人物,象征努力与逃避。
- 扶桑:东方的神树,象征光明与希望。
- 银蜍与玉兔:月亮的象征,传达了古代人对月亮的崇敬与幻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艳娥”在诗中指代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妖怪
c) 天神
答案:a) 美丽的女子 -
诗中提到的“飞廉”象征什么? a) 战斗
b) 风
c) 月亮
答案:b) 风 -
该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战争的恐惧
b) 对自然现象的描绘
c) 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与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c) 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与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津》 - 王湾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壬戌正旦日蚀》:两者均涉及月亮的意象,但前者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结合了自然现象与神话人物,展现出更为宏大的场景。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