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
时间: 2025-01-01 13:30: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
作者:苏轼 〔宋代〕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君看庞德公,白首终泥蟠。
岂无子孙念,顾独遗以安。
鹿门上冢回,床下拜龙鸾。
躬耕竟不起,耆旧节独完。
念汝少多难,冰雪落绮纨。
五子如一人,奉养真色难。
烹鸡独馈母,自飨苜蓿槃。
口腹恐累人,宁我食无肝。
西来四千里,敝袍不言寒。
秀眉似我兄,亦复心闲宽。
忽然舍我去,岁晚留余酸。
我岂轩冕人,青云意先阑。
汝归莳松菊,环以青琅玕。
桤阴三年成,可以挂我冠。
清江入城郭,小圃生微澜。
相従结茅舍,曝背谈金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侄子的寄托与关心,提到治生与读书的态度,强调不以物质富裕或官位为目标。诗中回顾庞德公的生活,指出即使没有显赫的子孙,内心依然安宁。诗人也提到自己虽然身处寒微,却对生活持有乐观态度。他希望侄子回乡后能安居乐业,种植松菊,过上宁静的生活,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注释
- 庞德公:古代隐士,象征不追求名利的生活。
- 泥蟠:意指在泥土中盘踞,形容隐居生活。
- 龙鸾:传说中的吉祥之鸟,象征高贵与尊荣。
- 耆旧:年老的尊者,代表传统与节操。
- 苜蓿:一种植物,通常用作饲料,象征朴素的生活。
- 青琅玕:一种美丽的玉石,用来形容美好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受到后人广泛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的晚年,正值其遭遇政治困境与个人生活困扰之际。诗中流露出对侄子的关切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其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叙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便以“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点明主题,强调对物质与权力的超然态度。庞德公作为典型隐士,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尊重。诗中提到的“口腹恐累人,宁我食无肝”,更是反映了诗人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愿成为他人负担的精神。
在情感上,诗人对侄子的关怀,透过描绘自然与乡村生活的画面,传达了一种归属感与宁静的美好愿景。结尾处,诗人用“清江入城郭,小圃生微澜”描绘出一幅田园风光,令人向往。在细腻的情感与深厚的哲理交织下,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浸润心灵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治生不求富:生活的方式不在于追求财富。
- 读书不求官:读书的目的不在于仕途。
- 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就像喝酒不醉一样,心中仍然有快乐。
- 君看庞德公:看那庞德公,他白发苍苍依旧隐居。
- 岂无子孙念,顾独遗以安:难道没有子孙挂念他吗?但他只遗留下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饮酒,形象地表达内心的愉悦与淡泊。
- 对仗:如“口腹恐累人,宁我食无肝”,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物质生活的超然与对内心安宁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亲情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菊:象征着隐逸与自然生活的美好。
- 清江:代表着纯净与宁静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强调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追求内心的安宁
c) 追求权力 -
“庞德公”是象征什么样的人物? a) 官员
b) 隐士
c) 商人
答案: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秋夕》(杜甫):同样描绘了隐逸与生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但苏轼更注重内心的哲学思考,而陶渊明则专注于自然的美好与单纯。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