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静夜
作者:司马光 〔宋代〕
午夜空斋四悄然,
清寒透骨不成眠。
秋风故揭疏帘起,
正漏月华来枕前。
白话文翻译:
在寂静的午夜,我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四周静悄悄的。寒冷的空气透骨而来,让我无法入睡。秋风轻轻掀起窗帘,月光正好洒落在我的枕前。
注释:
字词注释:
- 空斋: 空荡的房间,指没有人,显得十分寂静。
- 清寒: 寒冷的感觉,形容秋夜的寒冷。
- 透骨: 形容寒冷深入肌骨,十分刺骨。
- 疏帘: 稀疏的窗帘,形容窗帘不密,容易被风吹动。
- 漏月华: 月光透过窗帘洒落下来。
典故解析:
- 该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表现了夜晚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常见于古诗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以《资治通鉴》闻名,注重史学与治国理政,其诗歌往往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夜,体现了诗人在寂静夜晚的孤独感受,表现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反映了他在忙碌政务之外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静夜》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秋夜,强烈的寒意和月光的映照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诗人通过“午夜空斋”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孤独感,空荡的房间与静谧的环境相得益彰,令人感受到深夜的沉寂和思绪的缠绵。
在“清寒透骨不成眠”中,寒意不仅是自然的感觉,更是心理上的一种孤独和无奈。这里的“透骨”形象地传达出寒冷的强烈感受,仿佛不仅是身体的寒冷,更是心灵的孤寂。
接着,诗人用“秋风故揭疏帘起”,将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紧密结合,秋风轻轻地掀起窗帘,带来了月光的洒落,月光象征着希望与思念。在这样的夜晚,月光是惟一的陪伴,它的光辉恰似诗人内心的思绪,静静流淌。
整首诗在短短的四句中,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夜晚的细腻感受和对孤独的哲思,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午夜空斋四悄然: 在午夜的空房间,四周静悄悄的,强调了环境的孤寂。
- 清寒透骨不成眠: 寒冷深入骨髓,让我无法入睡,表达了身体的感受与心理的状态。
- 秋风故揭疏帘起: 秋风轻轻掀起稀疏的窗帘,形象生动,展现出自然的细腻变化。
- 正漏月华来枕前: 月光正好洒落在枕边,形成了宁静的画面,带来思绪的流动。
修辞手法:
- 比喻: “清寒透骨”形象地传达了寒冷的程度。
- 拟人: 秋风似乎有意识地去揭开窗帘,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感。
- 对仗: 前两句与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静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人对夜晚自然景色的敏感和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午夜: 寂静、孤独的象征。
- 清寒: 代表秋夜的寒冷,内心的孤寂。
- 秋风: 自然的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
- 月华: 代表希望与思念,给人以温暖和照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清寒透骨”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寒冷的天气
- B. 身体的寒冷感
- C. 心理的孤独感
-
诗中提到的“秋风”有什么作用?
- A. 增加诗的节奏感
- B. 扮演自然的角色,带来变化
- C. 让诗人入睡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描述白天的忙碌
- B. 表达孤独与思考
- C. 赞美秋天的丰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杜甫与司马光的作品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杜甫更多地关注社会与人情,而司马光则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司马光传》
- 《宋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