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三月未有春色》

时间: 2025-01-04 06:57:24

天心均煦妪,物态异芬芳。

上国花应烂,边城柳未黄。

清明空改火,元已漫浮觞。

仍说秋寒早,年年八月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天心均煦妪,物态异芬芳。
上国花应烂,边城柳未黄。
清明空改火,元已漫浮觞。
仍说秋寒早,年年八月霜。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春天的三月里,天气似乎很温暖,然而自然界却显得异常寒冷。
大城市的花应该盛开了,而边境的柳树却仍然没有发芽。
清明节时本应焚烧纸钱,但酒杯却依然在空中漂浮。
人们依旧说秋天的寒冷来得太早,年年到了八月就结霜。

注释

字词注释

  • 煦妪:煦意为温暖,妪指老妪,形容天气温暖的情况。
  • 异芬芳:物态不同的花香,暗指春天的气息未能如常。
  • 上国:指的是大城市或中央政权地区。
  • 边城:边境地区,与中央相比,气候和景物变化较慢。
  • 清明:指清明节,通常是在春季,是扫墓和祭祀的日子。
  • 漫浮觞:酒杯在空中漂浮,形容饮酒的情景。
  • 秋寒早:秋天的寒冷来得太早,指天气异常。

典故解析

  • 清明节:与春天相关的传统节日,通常与扫墓和春游有关,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
  • 八月霜:指的是农历八月时节突然出现的霜冻,常常带来农作物的损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倡导“以史为鉴”,政治上主张保守,反对变法,强调传统文化。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季,表达了诗人对时令变化的感慨。正值春天,然而天气却异常寒冷,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和气候的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和自然变化的无奈。开头两句“天心均煦妪,物态异芬芳”描绘了一个看似温暖的春天,然而周围的自然界却显得冷清,没有春花的芬芳。接下来,诗人提到“大国的花应该盛开,而边城的柳树却依然没有发芽”,这不仅反映了春天的迟到,也暗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气候差异,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清明空改火,元已漫浮觞”则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思考,清明节本应是焚烧纸钱的时刻,但诗人却借酒消愁,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失落。最后两句“仍说秋寒早,年年八月霜”则是对气候变化的无情感慨,岁月的流逝总是伴随着无常,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受到了影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切思考,唤起读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温暖,气候和煦。
  • 第二句:强调春天的气息并未如预期般到来,暗含失望。
  • 第三句:提到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与现实的对比,表现出一种无奈。
  • 第四句:总结对气候的感慨,表达人们对早秋寒冷的无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天心均煦妪”比喻温暖的天气。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语:通过“仍说秋寒早”表现人与自然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表达对春天迟到的无奈与失落,同时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但在诗中却表现出寒冷与迟到的矛盾。
  • :象征美好与繁荣,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 柳树:象征柔美与生命力,边城的柳树未黄暗示着生命的迟滞。
  • 清明:象征着传统与记忆,同时也是对逝去亲人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端午节
    B. 清明节
    C. 中秋节

  2.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A. 期待
    B. 失望
    C. 愉悦

  3. “仍说秋寒早”中的“秋寒”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夏天的热气
    C. 早来的寒冷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反映了春天的迟到与失落,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赋得古原草送别》:在对春天的描绘中,展现了生命的循环与变化,形成了与《晋阳三月未有春色》的对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司马光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