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洞》

时间: 2025-01-01 04:14:54

早向珠囊见,今亲历洞门。

削成青玉壁,擘破白云根。

冷射筇□色,浓□古藓痕。

坐来肌骨爽,□□湿琴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洞
作者:王延轨
早向珠囊见,今亲历洞门。
削成青玉壁,擘破白云根。
冷射筇色,浓古藓痕。
坐来肌骨爽,湿琴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白云洞的向往与亲历。早年在珠囊中就听闻过白云洞,今日终于亲自到访洞门。洞壁如青玉般削成,白云的根部被撕裂而出。洞中冷气袭人,映照着竹杖的颜色,地面上覆盖着浓厚的古老苔藓。坐在这里,感到身体的舒畅,琴和酒樽也因湿气而显得清新。

注释:

  • 珠囊:指盛装珠宝的袋子,这里引申为耳闻目睹。
  • 削成:形容洞壁的光滑如玉,削平整齐。
  • 擘破:撕开,形容洞口的雄伟。
  • 筇色:竹杖的颜色,可能带有湿润的青绿色。
  • 古藓:古老的苔藓,代表了岁月的痕迹。
  • 肌骨爽:身体感到清爽舒适。
  • 湿琴樽:琴和酒樽因湿气而显得新鲜。

典故解析:

该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提到的“白云洞”可能与历史上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关,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延轨,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以山水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王延轨游览白云洞时所作,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心灵的舒畅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白云洞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诗的开头“早向珠囊见,今亲历洞门”不仅引入了诗人对白云洞的憧憬,也为后文的描述奠定了情感基础。接下来的意象描写“削成青玉壁,擘破白云根”,通过生动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中,洞壁如青玉般光滑,白云在这里被撕裂而出,极具视觉冲击力。

“冷射筇色,浓古藓痕”通过对环境气候的描写,传达出洞内的清冷与湿润,增强了诗的氛围感。最后的“坐来肌骨爽,湿琴樽”则是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清新与愉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身心愉悦的感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向珠囊见:表达了对白云洞的早期向往。
  2. 今亲历洞门:强调了亲自到达的喜悦。
  3. 削成青玉壁:描绘洞壁如玉般光滑的美丽。
  4. 擘破白云根:比喻洞口的雄伟与壮丽。
  5. 冷射筇色:形容洞内清冷的氛围,映照竹杖色彩。
  6. 浓古藓痕:古老苔藓的痕迹,体现岁月的积淀。
  7. 坐来肌骨爽:表达了身心的舒畅。
  8. 湿琴樽:琴和酒樽因湿气而显得清新,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洞壁比作青玉,增强了视觉形象。
  • 对仗:如“削成青玉壁,擘破白云根”,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冷射筇色”和“浓古藓痕”,传达出自然环境的特征与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白云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 白云洞:象征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 青玉壁:代表美丽、坚固与永恒。
  • 古藓:象征着岁月与历史,承载着自然的记忆。
  • 琴与酒樽:代表诗人陶醉于自然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云洞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延轨
    C. 杜甫

  2. 诗中“削成青玉壁”是形容什么? A. 洞口
    B. 洞壁
    C. 水流

  3. 诗中的“坐来肌骨爽”表达了什么? A. 身体不适
    B. 身心愉悦
    C. 感到疲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 李白的《夜泊牛津》:通过描写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展现不同的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延轨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