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香桥》

时间: 2025-01-17 09:59:16

红是花光碧水光,落花衬石石生香。

隔溪若有吹箫伴,何必天台访石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香桥》
作者: 范承勋 〔清代〕

红是花光碧水光,
落花衬石石生香。
隔溪若有吹箫伴,
何必天台访石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花的红色和水的碧色交相辉映的景象,落下的花瓣衬托着石头的香气。如果在溪对岸能听到箫声相伴,那何必去天台山寻找石梁呢?


注释:

  • 红是花光:红色是花的光彩。
  • 碧水光:碧色是水的光辉。
  • 落花衬石:落下的花瓣衬托着石头。
  • 石生香:石头散发出香气。
  • 隔溪:隔着小溪。
  • 吹箫伴:吹箫的声音伴随。
  • 天台:指天台山,著名的风景名胜。

典故解析:

“天台”指的是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代表着高远和清幽的境地。诗中提到的“石梁”则暗示一种自然的美,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自然景致的向往和对音乐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承勋,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的具体背景不详,但从内容来看,诗人似乎在描绘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图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石香桥》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诗作,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生动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首联“红是花光碧水光”以花的红色和水的碧色为起始,构筑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也传达出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接下来的“落花衬石石生香”则将焦点转向了落花与岩石,意象的转换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香气。这种香气不仅来自于花,也来自于静谧的石头,象征着自然的内在美。最后两句“隔溪若有吹箫伴,何必天台访石梁”更是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仿佛在说,若有美妙的音乐相伴,何必远赴天台来寻求另一种美景?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示了作者的独特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红是花光碧水光”:描绘了花和水的颜色,展现出鲜艳的自然景色。
    • “落花衬石石生香”:落花映衬着石头,石头在此显得生动而富有香气。
    • “隔溪若有吹箫伴”:如果在溪对岸有箫声相随。
    • “何必天台访石梁”:如果有音乐相伴,何必去寻找天台的风景。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水的光辉进行比拟,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首联中的“红是花光”和“碧水光”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设问:最后一句通过设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音乐的思考。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音乐的向往,传达了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与美丽,表示春天的生机。
  • :象征清澈与宁静,体现了自然的包容。
  • :代表坚韧与恒久,传递出一种内在的香气。
  • 箫声:象征音乐与灵魂的共鸣,带来心灵的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红是花光,碧水光”所表现的意象是什么?

    • A. 花与水的对比
    • B. 天与地的交融
    • C. 人与自然的和谐
  2. “石生香”表明了什么?

    • A. 石头会发光
    • B. 自然中有气味
    • C. 石头是无生命的
  3. 诗中“何必天台访石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远方的向往
    • B. 对音乐的渴望
    • C. 对旅行的厌倦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但更注重于山水的意境。
  • 李白《庐山谣》: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融入了更多的情感与豪放的气质,展现了不同的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评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文翻译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