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答勤师山中见寄》

时间: 2025-01-17 09:41:09

羡子幽栖地,空山十月天,清檐朝饭后,寒壁夜深禅。

霜树留残果,冰崖断旧泉。

刘雷好为社,邑客有谁贤。

意思解释

奉答勤师山中见寄

原文展示

羡子幽栖地,
空山十月天。
清檐朝饭后,
寒壁夜深禅。
霜树留残果,
冰崖断旧泉。
刘雷好为社,
邑客有谁贤。

白话文翻译

我羡慕你隐居的地方,
在这空旷的山中,十月的天空显得格外清澈。
清晨的屋檐下,刚吃过早饭,
夜深时分在寒冷的墙壁旁静坐禅修。
霜冻的树木上还留有残余的果实,
冰冷的崖壁上断了的泉水再也无法流出。
刘雷喜欢建立社团,
然而在这个地方,能称得上贤士的人又有谁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羡子:羡慕你(“子”在这里是对人的称呼,表示亲切)。
  • 幽栖地:隐居的地方,指环境清幽、适合隐居的所在。
  • 清檐:屋檐很清净,指的是清晨的景象。
  • 寒壁:寒冷的墙壁,指夜晚的宁静和寒冷。
  • 霜树:被霜覆盖的树木,象征寒冷的秋冬季节。
  • 刘雷:可能指历史上某位著名人物或友人。
  • 邑客:本地的客人,指在这个地方的士人。

典故解析

  • 刘雷:诗中提到的刘雷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位文人,其生平事迹与诗人的交往或许有所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才,宋代诗人,作品多表现山水田园的宁静与隐逸生活。他的诗作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李之才隐居山中时写的,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描绘的风景与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奉答勤师山中见寄》是一首以清新自然为背景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诗的开头“羡子幽栖地”便直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空山十月天”描绘了一幅空旷、清澈的山中秋景,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受。

“清檐朝饭后,寒壁夜深禅”通过日常生活小事,体现了诗人在幽静的山中所过的安宁生活。朝饭后的清新与夜深时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时光的流逝与内心的平和。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霜树留残果,冰崖断旧泉”描绘出一种清冷而又略显凋零的秋冬景象,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最后两句提到“刘雷好为社,邑客有谁贤”,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突显出诗人的孤独感和对真正才俊的渴望。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羡子幽栖地: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羡慕。
  2. 空山十月天:描绘了秋天的山中清新、宁静的天空。
  3. 清檐朝饭后:展示了一种清晨的悠闲生活。
  4. 寒壁夜深禅:夜深时的禅修,反映内心的宁静。
  5. 霜树留残果:秋冬时节的景象,表现生命的凋零。
  6. 冰崖断旧泉:象征着过去的流逝与不再。
  7. 刘雷好为社:提到友人,反映了对社交生活的思考。
  8. 邑客有谁贤:对士人的反思,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壁”暗指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淡泊,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幽栖地:象征宁静与隐逸。
  2. 霜树:代表自然的寒冷和生命的脆弱。
  3. 冰崖:暗示着过去的记忆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幽栖地”指的是?
    A. 繁华的城市
    B. 隐居的地方
    C. 热闹的集市
    D. 开阔的田野

  2. “寒壁”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温暖的怀念
    B. 寂寞与宁静
    C. 兴奋与激动
    D. 忧伤与无奈

  3. 诗中提到的“刘雷”是指?
    A. 诗人的朋友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一个虚构角色
    D. 一位贤士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李之才的诗更加强调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社会贤士的追求,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之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