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南流注已鸣涧,
西北霏微仅敛尘。
人意共怀艰食病,
天公那有不仁人。
云移已分贫无福,
雩应方知社有神。
田里相望无一舍,
终年苦乐会须匀。
白话文翻译:
东南的溪水已经流淌,发出悦耳的鸣声;西北的细雨轻轻飘落,刚刚收拢了尘埃。人们的心情都充满了对艰难生活和疾病的忧虑,天公怎么会没有一点仁慈呢?云彩的移动已经分开了贫困与幸福的界限,祭祀应该能够知道土地上有神灵存在。田地相互望去没有一个房舍,终年之间的苦乐也得以平衡。
注释:
- 鸣涧:溪水流淌时发出的声音。
- 霏微:细小而轻柔的雨。
- 艰食病:艰难的生活和疾病。
- 天公:天上的神明,指代老天。
- 雩:祭祀,古代对水神的祭祀。
- 社有神:土地神。
- 田里相望无一舍:田野之间相互遥望,连一个房舍都没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冷庐,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是著名的“二苏”之一(另为苏轼)。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以诗词、散文、议论文章见长,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雨过》写于北宋时期,正值苏辙与其兄苏轼共同经历政治波折之时,诗中流露出对社会底层疾苦的同情,表现了对生活艰辛的深切体悟。
诗歌鉴赏:
《雨过》通过描绘雨后景象,表达了对人们生活困境的深切关怀。首联“东南流注已鸣涧,西北霏微仅敛尘”描绘了雨水流淌和细雨飘落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而又宁静的感觉,似乎在提醒人们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接下来的两句则显现出诗人的忧虑:“人意共怀艰食病,天公那有不仁人。”在美好的自然景象背后,人们却正遭受着艰难的生活和疾病的困扰,诗人对天命的不公感到困惑和无奈。
接着,苏辙通过“云移已分贫无福,雩应方知社有神”表达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对神明的期盼。最后两句“田里相望无一舍,终年苦乐会须匀”则描绘出一幅荒凉的田园景象,表现了人们一年四季的苦乐相随,呼应了前面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情之间的对比中,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反思,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与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南流注已鸣涧:描述雨水流淌,水声悦耳,暗示生命的活力。
- 西北霏微仅敛尘:细雨轻柔,清新空气,展现雨后自然的洗礼。
- 人意共怀艰食病:人们共同忧虑生活的艰难与疾病,体现人道关怀。
- 天公那有不仁人:对上天的不公表示疑惑,反映社会的不平等。
- 云移已分贫无福:云彩的变化象征着贫富差距,命运的无常。
- 雩应方知社有神:祭祀活动应能让人感受到神灵的存在,寄托希望。
- 田里相望无一舍:描绘田园荒凉,反映农村的困境。
- 终年苦乐会须匀:生活的苦乐需要平衡,表现出对人间命运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的生活状态。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 对仗:句子之间的对称与平衡,使诗歌韵律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雨后自然景象与人们生活困境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疾苦的关心与对人间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人文关怀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生命的滋润与希望的降临。
- 田野:代表农村的生活与艰辛。
- 神灵:寄托对公平与正义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南流注”主要描绘了什么意象?
- A. 农田的丰收
- B. 雨水流淌的自然景象
- C. 人们的生活苦恼
- D. 神灵的庇佑
-
“天公那有不仁人”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疑惑?
- A. 自然的变化
- B. 人间的苦难
- C. 神明的存在
- D. 生活的艰辛
-
诗中“雩应方知社有神”意指什么?
- A. 神灵的存在被人们忽视
- B. 祭祀活动能让人感受到神灵的庇佑
- C. 神灵对人间的冷漠
- D. 社会的贫富差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苏辙《雨过》:
- 两者都表达了对人间命运的思考,但苏轼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苏辙则集中在社会现实的关怀上,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