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蕺山》
时间: 2024-12-31 05:29: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同登古蕺山,
眼明天阔兴清闲。
杯传但觉欢无尽,
帽落俄惊鬓已斑。
乡思遥驰三径里,
秋声近在八松间。
茱萸未许陪朝士,
赖有清流数往还。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这一天,我们一起登上古蕺山,
眼前景色开阔,心情愉悦而清闲。
酒杯传递之间,欢愉似乎没有尽头,
帽子掉落,才惊觉已是白发苍苍。
乡愁在三条小径上遥远驰骋,
而秋天的声音就在八棵松树之间响起。
茱萸花不允许陪伴朝廷士人,
但好在清流不断地往来。
注释
- 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登高节日。
- 蕺山:古蕺山,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是著名的登高胜地。
- 乡思:乡愁,指对故乡的思念。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常戴茱萸以祈求健康。
- 朝士:朝廷的士人,指文人或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十朋(生卒年不详),字子明,号秋水,宋代诗人,职业官员。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重阳节,王十朋与友人一同登山,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畅叙心怀,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九日登蕺山》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登高游玩的诗,展现了诗人在美好的秋日中与友人畅饮的欢乐场景,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以“九日同登古蕺山”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蕺山的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象征着长寿与健康。接着“眼明天阔兴清闲”,表现出诗人心境的开阔与惬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杯传但觉欢无尽”一句,生动描绘了饮酒作乐的场景,友人之间的欢聚让人感到无尽的喜悦。而“帽落俄惊鬓已斑”则转而引入人生的无常,帽子的掉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白发的出现让人感叹青春不再,人生的短暂与珍贵。接下来的“乡思遥驰三径里”,诗人追忆故乡,情感愈加浓烈,仿佛在三条小径上奔向遥远的故乡。
“秋声近在八松间”则是将秋天的氛围与思乡之情结合在一起,松树的秋声让人心生感伤,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的相互影响。最后两句“茱萸未许陪朝士,赖有清流数往还”更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现实的无奈,茱萸的陪伴是重阳节的风俗,但诗人却因时势的变化而感到无奈,唯有清流的往还让人感到一丝慰藉。
整首诗在欢愉与忧伤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日同登古蕺山:在重阳节这一天与朋友一起登上古蕺山。
- 眼明天阔兴清闲:眼前景色开阔,心情愉悦而清闲。
- 杯传但觉欢无尽:酒杯在手中不断传递,欢愉似乎没有尽头。
- 帽落俄惊鬓已斑:帽子掉落,才惊觉自己已是白发苍苍。
- 乡思遥驰三径里:乡愁在三条小径上遥远驰骋。
- 秋声近在八松间:秋天的声音就在八棵松树之间响起。
- 茱萸未许陪朝士:茱萸花不允许陪伴朝廷的士人。
- 赖有清流数往还:但好在清流不断地往来。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的句式,例如“杯传但觉欢无尽,帽落俄惊鬓已斑”,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象征:如“茱萸”象征着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表达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 拟人:秋声被赋予了“近在”的描述,使得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欢愉场景,诗人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流逝,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蕺山:象征着高远与清闲,代表着人们向往的生活状态。
- 酒杯:象征着欢聚与友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乡思: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浓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重阳节是农历的哪一天?
- A. 八月八日
- B. 九月九日
- C. 十月十日
-
“帽落俄惊鬓已斑”中的“鬓已斑”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
- B. 白发
- C. 黑发
-
诗中提到的“茱萸”象征什么?
- A. 欢乐
- B. 健康长寿
- C. 思乡
答案
- B. 九月九日
- B. 白发
- B. 健康长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同样描写重阳节的思乡情。
诗词对比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描述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思乡情绪,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
- 主题与王十朋的《九日登蕺山》相似,都是在重阳节对故乡的思念。
通过对比两首诗,可以看到重阳节不仅是一个登高的节日,更是一个寄托思念与情感的时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整理与分析。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对古诗词的赏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