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袅袅垂杨临水。庭下杏花开未。明月蓦移来,透破玉床鸳被。无寐。无寐。又被鸟声惊起。
白话文翻译:
轻柔的柳丝垂在水边,庭院中的杏花已经开了吗?明亮的月光突然移来,透过了玉床上的鸳鸯被子。我无法入睡,无法入睡,又被鸟鸣声惊醒了。
注释:
- 袅袅:轻柔地摇动,形容柳丝的姿态。
- 临水:指柳树生长在水边。
- 杏花:杏树的花,通常象征春天的到来。
- 蓦移来:突然地移过来。
- 透破:透过,穿破。
- 玉床鸳被:形容床和被子的精美,鸳被象征着相爱的夫妻。
- 无寐:无法入睡。
- 惊起:被惊醒。
典故解析:
“无寐”与“惊起”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惆怅,常见于古代诗词中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此类表达在李白等诗人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沈榛,清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语言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季,正值杏花盛开,生机盎然之时,诗人通过描写春景,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如梦令·春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开头的“袅袅垂杨临水”,描绘了春日里柔和的柳树,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宁静的氛围,与庭下的杏花相呼应,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接着,月光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诗人在此时感受到的无眠与惊醒,体现出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与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运用意象与比喻,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袅袅垂杨临水”:描绘柳树的柔美,营造春天的气息。
- “庭下杏花开未”:引出对春天象征的杏花的思考。
- “明月蓦移来”:突显月光的变化,渲染气氛。
- “透破玉床鸳被”:暗示内心的温情与脆弱。
- “无寐。无寐。”:重复强调无法入睡的心境。
- “又被鸟声惊起”:鸟鸣声将人从梦中唤醒,象征生活的干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温暖的关怀。
- 拟人:柳树与鸟声似乎具有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如“无寐”与“惊起”的呼应,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日的美好景象,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柳:象征柔情与生机。
- 杏花:象征春天与希望。
- 明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思考。
- 鸳被:象征爱情与温暖。
- 鸟声:象征生活的干扰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袅袅”指的是什么?
- A. 柳树
- B. 杏花
- C. 鸳被
-
“无寐”一词的意思是?
- A. 有梦
- B. 无法入睡
- C. 被惊醒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月光与思乡之情。
- 苏轼的《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对春夜的感受。
诗词对比: 《如梦令·春景》与《静夜思》都通过月光描绘内心的感受,但前者更侧重于春的生机与孤独,后者则是思乡情怀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沈榛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