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甲申夏荷花生日,南荡舟中,遇太常仙蝶,以酒祝之,环袖三匝而去,歌以志异。》
时间: 2025-01-01 14:00: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甲申夏荷花生日,南荡舟中,遇太常仙蝶,以酒祝之,环袖三匝而去,歌以志异。
——郑文焯
花砑光摇三万顷。醉吸天风,吹下春驹影。
灵蜕何缘同酩酊。晚来历乱仙衣冷。
笑问祠官仙几等。栩栩精魂,来证清凉境。
莫是红边残梦醒。伴人冷醉枫江艇。
白话文翻译
在甲申年的夏天,荷花盛开之际,我在南荡的船上,遇见了太常仙蝶,便用酒祝福它,转身绕袖三圈离去,唱歌以志其异。
花影摇曳,泛起三万顷的波光。我醉卧在天风中,春天的影子飘荡而下。
灵魂的蜕变为何与我同醉?傍晚时分,仙衣已冷,景象变得杂乱。
我笑着问祠官,仙人究竟有几等?那栩栩如生的精魂,来证明这清凉的境界。
难道是红边的残梦醒来?我在枫江的船上,冷冷地醉着。
注释
- 花砑光:花的光影在水面上摇晃。
- 三万顷:形容水面的广阔,三万顷即三万亩。
- 醉吸天风:沉醉于天风中,享受自然的气息。
- 灵蜕:灵魂的变化或升华。
- 晚来历乱:傍晚时分景象变得杂乱纷乱。
- 精魂:指仙人的灵魂或精气。
- 红边残梦:形容梦境的残余,暗含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典故解析
- 太常仙蝶:太常是古代官职名,仙蝶则是神话传说中的仙蝶,通常象征着美好和自由。
- 枫江:枫树生长的江边,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文焯(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精致的词风著称。其作品广泛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情感,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甲申年(约1644年),正值荷花盛开的季节,诗人在南荡游船上遇见仙蝶,激发了他的灵感,借此表达对自然的敬仰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蝶恋花》是一首充满神秘色彩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以“花砑光摇三万顷”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光影交错的意境,三万顷的水面,仿佛承载着无尽的梦幻,令人神往。
诗中“醉吸天风”一语,将自然的清新与人的醉意结合,形成一种融合天地的境界。随着“灵蜕何缘同酩酊”的提问,诗人开始探索生命的深意,灵魂的蜕变与醉酒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追寻与挣扎。而晚来的“历乱仙衣冷”,不仅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也引发对生命短暂与逝去的感慨。
在与“祠官”对话的过程中,诗人将人间与仙界的界限模糊化,探讨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结尾的“伴人冷醉枫江艇”更是将思绪拉回现实,表达了对孤独与醉意的自省。
整首诗通过意象的交错与情感的深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以及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是清代词作中一篇颇具艺术魅力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砑光摇三万顷:荷花的光影在广阔的水面上摇曳,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
- 醉吸天风,吹下春驹影:诗人沉醉于自然的气息,仿佛春天的影子随风而来,增添了梦幻色彩。
- 灵蜕何缘同酩酊:灵魂的蜕变为何和醉酒的状态相同,探讨生命的变化与内心的迷醉。
- 晚来历乱仙衣冷:暮色降临,仙人的衣衫变得凌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易逝。
- 笑问祠官仙几等:诗人轻松地询问仙人地位,体现出对世俗的超然与对生命的思考。
- 栩栩精魂,来证清凉境:生动的精魂来证明这清凉的境界,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的追求。
- 莫是红边残梦醒:是否是梦境残留的影子,暗示对美好往昔的追忆。
- 伴人冷醉枫江艇:在枫江的船上,诗人孤独而醉,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醉吸天风”将自然的风与人类的情感结合,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
- 拟人:通过“灵蜕”赋予灵魂以生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醉吸天风,吹下春驹影”,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象征美丽、高洁。
- 仙蝶:象征自由与美好的理想。
- 天风:自然的力量,象征生命的气息。
- 枫江:象征秋天的凉意与人生的感慨。
- 精魂:象征灵魂的升华与逝去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花砑光摇三万顷”中的“三万顷”指的是: A. 水的深度
B. 水面的广阔
C. 花的数量
D. 诗的意境 -
“灵蜕何缘同酩酊”表达的意思是: A. 灵魂与醉酒的关系
B. 醉酒的快乐
C. 仙人的状态
D. 美酒的香气 -
诗的最后一句“伴人冷醉枫江艇”传达了什么情感? A. 轻松欢快
B. 孤独与思索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仙人的向往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 李清照《如梦令》:展示了女性对自然与情感的细腻感受。
诗词对比
- 郑文焯与李白:两人都在诗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郑文焯更侧重于细腻的感受与哲理探讨,而李白则显得豪放洒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精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郑文焯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