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1-19 20:06:14

展尽秋云罗样薄。

相望银河,微步凌波弱。

输与东颦容易学。

姮娥真个偷灵药。

梦入犀帷啼笑各。

月上花梢,不记黄昏约。

呼酒回灯歌十索。

空枝惊起南飞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作者: 陈匪石 〔清代〕

展尽秋云罗样薄。相望银河,微步凌波弱。
输与东颦容易学。姮娥真个偷灵药。
梦入犀帷啼笑各。月上花梢,不记黄昏约。
呼酒回灯歌十索。空枝惊起南飞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轻薄的秋云如罗纱般铺展。远望银河,轻轻地在水面上行走,宛如轻盈的步伐。相比于东风的皱眉,这种愁苦显得容易学习。嫦娥真是偷取了灵药,才能在月下如此娇艳。梦中进入犀帷,啼笑交织。月升在花尖上,却不记得黄昏的约定。呼唤酒来,灯下歌唱十首,却惊动了空枝上的南飞的喜鹊。

注释:

  • 展尽: 展开、铺开。
  • 秋云: 秋天的云,形容轻薄而飘逸。
  • 银河: 天上的星河,指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 微步凌波: 轻轻地在水面上行走,形容轻盈的姿态。
  • 东颦: 指东风的愁苦。
  • 姮娥: 嫦娥,月亮上的仙子,传说中偷吃了不死药。
  • 梦入犀帷: 梦中进入象牙制的帐子,象征着奢华与梦幻。
  • 黄昏约: 指与某人黄昏时分的约定。

典故解析:

  • 嫦娥偷灵药: 这一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因偷吃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常用来象征追求长生不老的渴望。
  • 银河: 在古代诗词中,银河常用来象征遥远的距离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匪石,清代诗人,以词作著称,风格优美细腻,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间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秋季,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寄托了对爱情、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蝶恋花》是一首典雅的词作,诗人在这首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特有的韵味和情感。开篇“展尽秋云罗样薄”,以轻盈的云彩映衬出秋季的柔和与清新。接下来的“相望银河,微步凌波弱”,则进一步渲染了那种轻盈、恬静的氛围。诗人用“东颦”来形容愁苦,暗示着生活中的无奈与悲伤,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词中提到的嫦娥,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带有一丝孤独感。梦境中的“啼笑各”,展现出诗人对梦与现实、喜与悲的思考。而最后的“呼酒回灯歌十索”,则是对生活的反思与寻求快乐的表现,尽管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但诗人仍希望在一杯酒中找到片刻的欢乐。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人生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展尽秋云罗样薄”:秋天的云彩轻盈如罗纱般展开。
    • “相望银河,微步凌波弱”:遥望银河,轻盈如水面行走。
    • “输与东颦容易学”:与东风的愁苦相比,这种情感似乎容易理解。
    • “姮娥真个偷灵药”:嫦娥确实偷取了长生不老的灵药。
    • “梦入犀帷啼笑各”:梦中进入奢华的帐子,喜怒交织。
    • “月上花梢,不记黄昏约”:月亮升在花尖上,不记得黄昏的约定。
    • “呼酒回灯歌十索”:呼唤酒来,在灯下唱十首歌。
    • “空枝惊起南飞鹊”:空旷的树枝上,惊起南飞的喜鹊。
  • 修辞手法:

    • 比喻: “秋云罗样薄”将秋云比作轻薄的罗纱。
    • 拟人: “月上花梢”赋予月亮以人的形态。
    • 对仗: “啼笑各”与“歌十索”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爱情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秋云: 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体现出一种柔美的意境。
  • 银河: 代表遥远与孤独,暗示着对爱情的追寻。
  • 嫦娥: 代表着美好与神秘,也象征着对长生的渴望。
  • 灯下歌唱: 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姮娥”指的是谁?

    • A. 仙女
    • B. 月亮上的女神
    • C. 秋天的象征
  2. “展尽秋云罗样薄”中的“罗样”意指?

    • A. 轻薄
    • B. 色彩
    • C. 花纹
  3. 诗的最后一句“空枝惊起南飞鹊”的意图是?

    • A. 描绘孤独
    • B. 表达欢快
    • C. 反映生活的忧伤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比较《蝶恋花》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情景,但李清照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陈匪石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陈匪石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