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祐开皇极,功归用老成。
惟深万物表,不令四时行。
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
堂堂宁复有,埋玉恸佳城。
白话文翻译:
在元祐年间,朝政的最高权力被老成之士所掌握。
他深谙万物的表象,却不让四季的变换随意流动。
太阳似乎倾斜了三分之一,天也似乎安放在了两根柱子上。
如此堂皇的景象再也不会存在,唯有埋藏的玉石让人痛哭于美丽的城池。
注释:
字词注释:
- 元祐:指宋神宗时期的一个年号。
- 皇极:指最高权力或权威。
- 用老成:指使用有经验、老成持重的人。
- 万物表:指自然界万物的表象。
- 四时行:指四季的更替和变化。
- 日者:指太阳。
- 倾三接:形容日头的倾斜,三接是指古代对方位的描述。
- 堂堂:形容气势恢宏的样子。
- 埋玉:比喻埋藏着珍贵的东西。
- 恸佳城:形容对美好城池的哀悼。
典故解析:
- 元祐:历史上元祐年间(1086年-1093年)是宋哲宗的统治时期,因其政治上多有改革,故诗中提及。
- 埋玉:可理解为珍贵事物的消逝,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豪放,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作品中常融入哲理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是为悼念司马光而作,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政治才能受到尊重。此诗表达了对司马光的敬仰和哀悼之情。
诗歌鉴赏: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 其一》以其深刻的意象和情感,将人们对司马光的怀念与对时局的感慨融合在一起。开头提到元祐年间,正是对政治局势的直接反映,显示出对老成之士的依赖和对其才智的赞赏。接着通过“万物表”和“四时行”的对比,表达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司马光深刻见解的认同。诗中描绘的“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不仅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隐含着对理想政治的渴望。最后一句“堂堂宁复有,埋玉恸佳城”则是情感的高潮,令人唏嘘不已,极具悲壮之感。整首诗通过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黄庭坚对历史人物的敬意与对政事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元祐开皇极,功归用老成。
这句提到元祐年间,表明当时的政治权力由老练的人士掌握,表现出对老成之士的依赖。 -
惟深万物表,不令四时行。
诗人赞美司马光对事物深刻的理解,意指他能够控制时局,不让四季的变换影响政事。 -
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
描述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暗含对人事无常的感叹。 -
堂堂宁复有,埋玉恸佳城。
以“埋玉”比喻司马光的伟大与消逝,表达对他离去的痛惜,唤起对美好事物丧失的哀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埋玉”比作珍贵之物的消失,寓意深远。
- 对仗:如“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司马光的悼念,表达了对老成持重之士的尊重和对社会局势变幻的无奈,体现出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物:象征自然界的复杂与深邃。
- 四时: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日:象征光明、希望,也暗示时间的消逝。
- 玉:象征珍贵与美好,表达对逝去事物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元祐”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A. 唐
B. 宋
C. 明 -
诗中“埋玉”比喻什么?
A. 财富
B. 政治理想的消逝
C. 个人的成就 -
“堂堂宁复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失落与惋惜
C. 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悼李白诗》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的《司马文正公挽词》与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社会变迁的感慨,但黄庭坚更侧重于对个体的怀念,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历史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