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遣兴》

时间: 2025-01-04 14:21:50

静看何物不关情,屋角青梅子已成。

巢拂旧尘迎社燕,花移新树欲流莺。

寒生帘幙深春雨,暖卜园林甚日晴。

病起无卿休把酒,东君去住亦堪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雨遣兴
作者: 陈宗远 〔宋代〕

静看何物不关情,
屋角青梅子已成。
巢拂旧尘迎社燕,
花移新树欲流莺。
寒生帘幙深春雨,
暖卜园林甚日晴。
病起无卿休把酒,
东君去住亦堪惊。

白话文翻译:

我静静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似乎与我的情感无关,
屋角的青梅已经成熟。
燕子在巢里拂去旧尘,迎接春天的到来,
花儿移向新树,似乎要引来黄莺的歌唱。
春雨在帘子后轻轻落下,带来一阵寒意,
而温暖的阳光又在园林中照耀,感觉特别明媚。
病中在床,无心饮酒,
东风的到来和离去也令人惊讶。

注释:

  • 何物不关情:指周围的事物似乎与自己的情感没有关系。
  • 青梅子已成:青梅树上已经结出果实,象征春天的到来。
  • 巢拂旧尘:燕子在巢中拂去尘埃,表示新的开始。
  • 花移新树欲流莺:花儿移向新栽的树,暗示吸引黄莺来歌唱。
  • 寒生帘幙深春雨:春雨带来寒意,帘子后面显得沉闷。
  • 暖卜园林甚日晴:温暖的阳光照耀园林,天气十分晴朗。
  • 病起无卿休把酒:因生病,无法与朋友饮酒,表达孤独感。
  • 东君去住亦堪惊:东风的来去也令人惊讶,暗示对春天变幻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宗远,字襟素,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受到赞誉。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常通过细腻的观察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春雨绵绵之时,诗人通过描写春雨带来的环境变化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春天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既有对生命复苏的喜悦,也有因病无法与友人相聚的孤寂之感。

诗歌鉴赏:

《春雨遣兴》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感慨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情感。开篇“静看何物不关情”,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淡然的心境,似乎周围的繁华与自己的内心是无关的。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春天的气息,青梅的成熟、燕子的归来以及花儿的绽放,都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随着“寒生帘幙深春雨,暖卜园林甚日晴”的描写,诗人又将视角转向内心的感受,春雨带来的寒意与阳光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因病无法与友人共饮的失落,东风的变幻也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常与惊讶。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织,表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无常,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静看何物不关情:表达一种超然的态度,周围事物与自己的情感无关。
  • 屋角青梅子已成:象征春天的来临,生活的希望。
  • 巢拂旧尘迎社燕:燕子归来,象征新的开始与生命的复苏。
  • 花移新树欲流莺:花与鸟的互动,体现春天的生机。
  • 寒生帘幙深春雨:春雨带来的寒意,暗示内心的孤寂。
  • 暖卜园林甚日晴:温暖的阳光照耀,表现生活的美好。
  • 病起无卿休把酒:因病无法饮酒,表现寂寞。
  • 东君去住亦堪惊:对春天变化的感慨,象征生活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雨与寒意比作内心的情感波动。
  • 拟人:燕子迎接春天,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寒生帘幙”与“暖卜园林”,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生机的欣喜与内心孤独的感慨,反映了生命的变幻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梅:象征春天的生命与希望。
  • 燕子:代表归来与新的开始。
  • :象征美好与生命的繁盛。
  • 春雨:既是自然现象,也蕴含情感的复杂性。
  • 东君:暗指春天的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静看何物不关情”中“何物”指的是: A. 诗人的情感
    B. 周围的事物
    C. 春天的景象
    D. 青梅

  2. 诗中“寒生帘幙深春雨”的意思是: A. 春天很温暖
    B. 春雨带来寒意
    C. 冬天还未结束
    D. 燕子在飞

  3. 诗人因病无法与友人共饮,诗句是: A. 东君去住亦堪惊
    B. 病起无卿休把酒
    C. 花移新树欲流莺
    D. 屋角青梅子已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同样描写春天的雨与生机。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孤独与饮酒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宗远的《春雨遣兴》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而后者则强调孤独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唐诗宋词解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