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
山中上芳月。故人清樽赏。
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
花枝聚如雪。芜丝散犹网。
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封坏。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明月高挂,芳香四溢。我与老朋友把酒赏月,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溪水潺潺,映照着千丈的水面。花枝上簇拥的花如同雪花般洁白,而那些杂草则像网一样散落。自从分别后,心中常常思念,难道有何不同于封闭的心扉呢?
注释:
- 芳月:指美丽的月亮,形容月色清幽。
- 清樽:清酒的酒杯,表示饮酒的情境。
- 翠百重:形容远山的层次丰富,色彩鲜明。
- 回流映千丈:溪水回流,水面明亮,如同千丈的深度。
- 芜丝:指杂草,形容杂乱的情景。
- 相思:对别人的思念之情。
- 封坏:封闭的心境,形容孤独或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朓(约384年-约436年),字希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丽婉约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谢朓与友人相聚之际,表达了他与友人共赏明月、饮酒作乐的愉悦心情,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展现了谢朓对自然美景的感悟与对友情的珍视。开篇描绘了山中明月的美丽,芳香四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氛围。随后,诗人引入故人和饮酒赏月的场景,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远山的翠色和溪水的流淌,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也隐喻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花枝和杂草的意象,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思念的苦涩。花枝如雪,象征着纯洁和美好,而芜丝的杂乱则反映了世事的变迁与复杂。最后,诗人感叹别后相思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与孤独的感受。
整首诗在意境上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的美,既有对友谊的珍惜,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谢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成功地将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中上芳月:描绘出山中明月的美好景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 故人清樽赏:与朋友相聚,共同举杯赏月,表现出友谊的温暖。
- 远山翠百重:远处的山层峦叠嶂,富有层次感,展现自然的壮美。
- 回流映千丈:溪水流动,明亮的水面,象征着无限的深邃。
- 花枝聚如雪:花朵繁茂,像雪一样白,象征着纯洁。
- 芜丝散犹网:杂草散乱,形成一片网状,暗示着生活的复杂。
- 别后能相思:分别后的思念之情,显得更加深刻。
- 何嗟异封坏:思念与孤独交织,感叹心灵的封闭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枝比作雪,突出其洁白无瑕。
- 对仗:如“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其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象与深厚的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月:象征着美与宁静,代表着美好的时光。
- 故人:意味着深厚的友情,传达出思念之情。
- 远山:象征着距离与时间的流逝,承载着对过去的怀念。
- 花枝:代表着生命的美好与脆弱。
- 芜丝:象征着生活的杂乱无序,暗示思念的苦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芳月”指的是什么?
A. 清新的空气
B. 美丽的月亮
C. 高山的风景
D. 清澈的溪水 -
诗的最后一句“何嗟异封坏”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人生的感慨
D. 对生活的满意 -
诗中“花枝聚如雪”这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对比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谢朓《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 vs 王维《山居秋暝》:
- 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谢朓更强调友情与思念,而王维则倾向于自我陶醉与对孤独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谢朓诗歌集》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的全面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