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三湖诗
作者: 谢朓 〔南北朝〕
积水照頳霞。
高台望归翼。
平原周远近。
连汀见纇直。
葳蕤向春秀。
芸黄共秋色。
薄暮伤哉人。
婵媛复何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三湖的美丽景色。积水反射着晨霞,高台上遥望归来的飞鸟,平原辽阔而又近乎无尽,连绵的水边小路是那么的曲折。春日的草木繁茂,秋天的稻谷金黄相映。薄暮时分,心中满是惆怅,思念的人又该何时才能相聚?
注释
- 积水:指的是湖水,积聚的水面。
- 照頳霞:指水面映照着朝霞,形容景色美丽。
- 高台:指高处的台子或山头,适合眺望远方。
- 归翼:指归来的鸟,象征着思乡之情。
- 平原:广阔的平地,代表着无尽的视野。
- 连汀:指连接的沙洲或水边小路。
- 葳蕤: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
- 芸黄:指作物金黄的颜色,象征秋天的丰收。
- 薄暮:傍晚时分,给人以惆怅的感觉。
- 婵媛:指月亮,象征着思念和美好的期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约464年-499年),字仲明,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生于南朝宋。谢朓出身于士族,家世显赫,自幼才华横溢,擅长诗歌,尤其以五言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感受,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望三湖诗》创作于谢朓人生中一个充满感慨与思乡情绪的时期。他在诗中通过描绘三湖的自然美景,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情感困境。
诗歌鉴赏
《望三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诗的开篇“积水照頳霞”,展现了湖面和朝霞的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和谐美丽的自然氛围。然而,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的情感逐渐显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中描绘的高台、平原、沙洲,虽是美景,却也映衬了诗人对归属的渴望与思念。
“薄暮伤哉人”一句,情感的转折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在美景之中,诗人却因思乡而感到无尽的惆怅,表现了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亲情的渴望之间的矛盾。这种情感的冲突,正是古代诗人常常面临的主题。
整首诗用词考究,意象丰富,体现了谢朓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浮想联翩。它不仅是一首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诗人心灵深处的映射,反映了那一时代士人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积水照頳霞:湖面上的积水映照着朝霞,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景象。
- 高台望归翼:站在高台上,远望归来的飞鸟,表达了诗人对归属的思念。
- 平原周远近:描绘了广阔的平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空间感。
- 连汀见纇直:小路蜿蜒延展,象征着人生的曲折与不平。
- 葳蕤向春秀:春天的繁花似锦,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 芸黄共秋色:秋天的稻谷金黄,象征着丰收和时光的流逝。
- 薄暮伤哉人:傍晚时分,诗人感到心中无尽的惆怅。
- 婵媛复何极:思念之情无尽头,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归翼”比喻了归来的思乡心情。
- 拟人:描绘自然景色时,赋予其情感,如“薄暮伤哉人”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
- 对仗:如“葳蕤向春秀”和“芸黄共秋色”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抒发了对于故乡与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人在美景中却难掩孤独与惆怅的复杂情感,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积水: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思考的深度。
- 朝霞:代表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 飞鸟:象征着归属与离别的情感。
- 平原:广袤的空间感,反映着孤独与渴望。
- 薄暮:傍晚的景象,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谢朓
- C) 杜甫
-
诗中“薄暮伤哉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惆怅
- C) 愤怒
-
“积水照頳霞”中的“照”字意思是什么?
- A) 照亮
- B) 映照
- C) 照相
答案
- B) 谢朓
- B) 惆怅
- B) 映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望三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
-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借助自然景色传达内心的情感。
- 不同点:谢朓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李白则通过月亮直接表达思乡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南北朝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