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又乐名父以先世橙斋公种菜图册见示敬和册中原韵 其三》

时间: 2025-01-17 09:52:50

补衲庵荒曲径斜,年年丛桂发新芽。

楹书读遍三千卷,别有农书教艺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补衲庵荒曲径斜,年年丛桂发新芽。
楹书读遍三千卷,别有农书教艺瓜。

白话文翻译:

在荒凉的庵堂中,曲折的小径显得有些斜歪;每年丛生的桂花都在春天吐出新的嫩芽。
我把书房里的书读遍了三千卷,却另有一本农书教我如何种植瓜果。

注释:

字词注释:

  • 补衲庵: 指的是简陋的庵堂,可能用来隐居或修行。
  • 曲径斜: 小路曲折而倾斜,形容环境的荒凉与偏僻。
  • 丛桂: 指的是成群的桂花树。
  • 楹书: 楹联之书,指的是书籍。
  • 三千卷: 形容读书数量之多。
  • 农书: 讲述农业知识的书籍。
  • 艺瓜: 指的是种植瓜类的技艺。

典故解析:

  • 补衲庵: 可能与道教或佛教隐士生活有关,强调隐居生活的清贫。
  • 丛桂: 桂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友谊,诗中用来体现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同和(1816-1890),字子华,号澄庵,晚清诗人、书法家。他以精湛的诗词和书法闻名,并且在清末的文人圈中颇具影响力。其作品多描绘自然、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翁同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他对学习与农业的重视,也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居田园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农耕生活的热爱。开头两句通过“补衲庵荒曲径斜”的描绘,展现了庵堂的偏僻和环境的荒凉,暗示了诗人选择隐居生活的孤独感。同时,诗中“年年丛桂发新芽”则带来了一丝生机,突显了自然界的循环与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后两句则转向诗人的读书生活,提到“楹书读遍三千卷”,显示了其广博的学识和对文化的追求。然而,尽管他读了众多书籍,心中仍有所缺失,因此“别有农书教艺瓜”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展现了他对农业知识的重视,也传达出一种对务实生活的向往,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对自然与学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土地的热爱,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尊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补衲庵荒曲径斜”:描绘了一个简陋的庵堂,环境偏僻而荒凉,体现出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
  • “年年丛桂发新芽”: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 “楹书读遍三千卷”:表现了诗人学识渊博,书籍的数量象征着其丰富的文化积累。
  • “别有农书教艺瓜”:强调农业知识的重要性,表明诗人对务实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曲径斜”比喻生活的曲折与不易。
  • 对仗:上联与下联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书籍与农业的关系。
  • 象征:桂花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体现了自然的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和农业的热爱,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庵堂: 象征隐逸与清静,表示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 桂花: 象征高洁、友谊与希望。
  • 书籍: 象征知识的积累与追求。
  • 农书: 象征实用知识与务实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丛桂”主要象征什么?
    A. 知识
    B. 高洁与希望
    C. 贫穷

  2. “别有农书教艺瓜”中,“农书”指的是什么?
    A. 书法
    B. 农业知识
    C. 诗词

  3.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A. 绝望
    B. 向往
    C. 不在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的《鹿柴》:展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情景。

诗词对比:
翁同和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饮酒》有相似之处,都是表现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向往。翁同和的诗更侧重于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而陶渊明则更多地抒发个人的闲适与自在。两者都体现出隐士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翁同和评传》
  • 《陶渊明诗文选注》
  • 《中国古代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