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欣闻日本投降,喜赋》
时间: 2025-01-01 14:48: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欣闻日本投降,喜赋
作者: 薛建吾 〔近代〕
爆声如飞。听争传,倭寇投降消息。
往事思量真可痛,巨变难忘七七。
水咽芦沟,潮寒歇浦,蓦地烽烟直。
哀哀华胄,尽罹红羊阨。
八载抗战艰辛,生灵涂炭,万里无完室。
曾几何时,神弹投,不见豺奔狼踯。
血债应偿,收回失地,自此销锋镝。
强权歼灭,全球同登衽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的感受。炮声如飞,听闻倭寇投降的消息,令人痛心往事,难以忘怀七七事变。水流淌在芦沟,潮水寒冷地停息在港口,突然间烽火又燃起。痛心的华夏子孙,都遭受了红羊阨之苦。经历了八年的抗战艰辛,生灵涂炭,万里无一处完好的房屋。曾几何时,神箭射出,不见豺狼在前奔跑。血债应该偿还,收复失地,从此停止战争之器。强权被消灭,全球同坐一席。
注释:
- 倭寇:指日本侵略者。
- 七七:指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 红羊阨:可能指代战乱带来的悲惨境遇,暗示历史的痛苦。
- 神弹:可能指神射手或神奇的武器。
- 血债应偿:强调对侵略者的报复和对失去领土的追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薛建吾,近代诗人,任职于多个文化机构,以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日本投降的历史节点,反映了国人对战争胜利的欢欣和对苦难历史的深思。诗中表达了对抗战艰辛的回顾及对未来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以激昂的语调表达了对日本投降这一历史事件的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八年抗战艰辛的深切思考。开头部分通过“爆声如飞”引入,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仿佛战争的回音仍在耳边回荡。接着,提到“倭寇投降消息”,迅速转向对抗战历史的回顾,强调了七七事变带来的巨大改变。诗中描绘了水流、潮寒的意象,象征着战争带来的冷酷与无情。
在对历史的反思中,诗人将“哀哀华胄”与“生灵涂炭”相结合,表现了对平民百姓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接下来,诗人以“曾几何时,神弹投”展现出一种希望与信念,暗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们也能够寻求解救。
最后,诗人以“血债应偿,收回失地”作为结束,向读者传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心与决心。整首诗情感激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既是对胜利的欢庆,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爆声如飞:描绘战争的紧张氛围。
- 听争传,倭寇投降消息:传达喜讯,体现国人期盼的心情。
- 往事思量真可痛:对过去的战争记忆感到痛苦。
- 巨变难忘七七:提及卢沟桥事变,强调历史的重大转折。
- 水咽芦沟,潮寒歇浦:自然景象反映战争带来的悲凉。
- 哀哀华胄,尽罹红羊阨:对遭受苦难的中华儿女的悲痛。
- 八载抗战艰辛,生灵涂炭,万里无完室:直接描述抗战的惨烈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 曾几何时,神弹投,不见豺奔狼踯:呼唤希望和未来的美好。
- 血债应偿,收回失地,自此销锋镝:强烈的复仇和收复失地的愿望。
- 强权歼灭,全球同登衽席:展现对未来和平的期盼。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爆声如飞”)、对仗(“水咽芦沟,潮寒歇浦”)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抗战历史的痛苦反思,以及对未来和平的渴望,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 爆声: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紧张。
- 水咽芦沟:自然景象反映战争带来的悲凉。
- 华胄:象征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未来。
- 神弹:象征希望与反抗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念奴娇》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 A. 李白
- B. 薛建吾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答案:B
-
诗中提到“七七”是指哪个历史事件?
- A. 南京大屠杀
- B. 抗战胜利
- C. 卢沟桥事变
- D. 上海战役
- 答案:C
-
诗中“血债应偿”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战争的厌恶
- C. 对侵略者的复仇心态
- D. 对和平的渴望
- 答案:C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望岳》:杜甫
诗词对比:
- 《念奴娇》与《长恨歌》: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情感的深邃,但《念奴娇》更集中于抗战的历史背景,而《长恨歌》则更多地探讨个人情感与爱情的永恒。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抗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