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玉水记方流》

时间: 2025-01-04 10:58:53

积水綦文动,因知玉产幽。

如天涵素色,侔地引方流。

潜润滋云起,荧华射浪浮。

鱼龙泉不夜,草木岸无秋。

璧沼宁堪比,瑶池讵可俦。

若非悬坐测,谁复寄冥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玉水记方流
积水綦文动,因知玉产幽。
如天涵素色,侔地引方流。
潜润滋云起,荧华射浪浮。
鱼龙泉不夜,草木岸无秋。
璧沼宁堪比,瑶池讵可俦。
若非悬坐测,谁复寄冥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而静谧的水景。积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能感知到水的深邃与清幽。水面如同天空的白云,静静流淌。水中的滋润使云彩升起,光辉照射在水面上,像是浮动的浪花。水中的鱼和龙在泉水中游动,夜晚也不会黑暗,岸边的草木似乎没有秋天的凋零。这个美丽的池沼怎能与瑶池相比呢?如果不是坐在高处仔细观察,谁又能在这神秘的水域中探寻呢?

注释:

  • 积水:聚集的水,通常指静水。
  • 綦文:泛指水面波纹。
  • :深邃、隐秘。
  • :匹敌、相称。
  • 潜润:水的滋润作用。
  • 荧华:指水面的光辉。
  • 鱼龙:传说中的水中生物,象征生机。
  • 璧沼:美丽的池沼。
  •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

典故解析:

“瑶池”出自《山海经》,是西王母的居所,象征着神秘和美好。诗中提到的“鱼龙”亦源自古代传说,代表着生机与灵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俞,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诗人游历山水之间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恬静的水景,充满了生机与灵动。开篇的“积水綦文动”便勾勒出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仿佛能听见水波轻轻荡漾的声音。诗人通过对比“如天涵素色,侔地引方流”进一步强化了水与天空、土地的和谐美。接下来的“潜润滋云起,荧华射浪浮”则描绘了水的滋润和光影的交错,使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层次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则将视线拓展至更广阔的自然,水中的“鱼龙”象征着生命的活力,暗示着这个地方的生机勃勃。而“璧沼宁堪比,瑶池讵可俦”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色的赞美,认为其美丽不逊于传说中的瑶池,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崇敬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清新优美的意象和自然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是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和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积水綦文动:描绘了静水在光照下泛起涟漪的美景。
    2. 因知玉产幽:水的深邃和清幽引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联想。
    3. 如天涵素色:将水面比作天空,强调其纯净。
    4. 侔地引方流:水流与大地的融洽,展现自然的和谐。
    5. 潜润滋云起:水的滋润使得云彩升起,生动地描绘了水的生命力。
    6. 荧华射浪浮:光辉在水面上跳跃,形成美丽的光影效果。
    7. 鱼龙泉不夜:水中生物的活跃使得夜晚也不显得寂寞。
    8. 草木岸无秋:岸边的草木常青,象征着生机与永恒。
    9. 璧沼宁堪比:美丽的池沼与瑶池相提并论,表现了自然的珍贵。
    10. 瑶池讵可俦:传达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比。
    11. 若非悬坐测:如果不坐高处观察,难以发现这种美好。
    12. 谁复寄冥搜:表达了对自然神秘性的探索与敬畏。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天空,强调其纯洁。
    • 拟人:水的滋润与光辉,赋予自然以生命感。
    • 对仗:如“草木岸无秋,鱼龙泉不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珍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热爱。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与灵动,体现自然的美丽。
  • 鱼龙:代表生机与活力,暗示自然的丰富多样。
  • 瑶池:神秘、美好的象征,与世外桃源相联系。
  • 草木:象征着生命与生长,表现生命的持续与不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瑶池”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美好
    • C. 悲伤
  2. 诗中“积水綦文动”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 A. 风大浪急
    • B. 水面波光粼粼
    • C. 池水枯竭
  3. “草木岸无秋”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秋天的凋零
    • B. 生命的常青
    •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但更注重秋天的宁静与深邃,而郑俞的《赋得玉水记方流》则强调水的灵动与生机,表现出不同的自然美感。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唐诗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