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峡山飞来寺》

时间: 2025-01-06 13:28:07

涧草沾泥涩,频疑过尘群。

中峰时一雨,初地更层云。

磴仄藤根护,崖开树影分。

香台行渐近,疏磬隔林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峡山飞来寺
作者: 彭维新 〔清代〕

涧草沾泥涩,频疑过尘群。
中峰时一雨,初地更层云。
磴仄藤根护,崖开树影分。
香台行渐近,疏磬隔林闻。

白话文翻译:

溪涧的草沾满了泥土,走在上面总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走过了尘世的喧嚣。山中峰头偶尔下起一场雨,地面上又多了一层云雾。小路蜿蜒,藤蔓的根部保护着,悬崖上树影斑驳。走近香台,隐约能听见林中传来的清脆磬声。

注释:

  • 涧草:溪涧中的草,湿润而滑。
  • 沾泥涩:沾满泥土,显得滑腻。
  • 过尘群:指走出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 中峰:山的中段或中间的峰顶。
  • 疏磬:指声音清脆、稀疏的磬声。

典故解析:

  • 飞来寺:飞来寺是著名的佛教寺庙,传说寺庙是从天上飞来的,象征着神秘与超脱的宗教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维新,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游览峡山飞来寺之际。诗人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寺庙的宁静,借此表达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游峡山飞来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诗人游览时的内心感受。首联“涧草沾泥涩,频疑过尘群”,以触觉与视觉描绘出湿滑的草地,使人仿佛置身于这幽静的山涧,感受到内心的迷茫与对尘世的反思。接着“中峰时一雨,初地更层云”,描绘了在山中峰顶下雨后的景象,层云在地面上,给人以神秘之感。

后两联“磴仄藤根护,崖开树影分”通过对小路与树影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的保护与和谐。最后“香台行渐近,疏磬隔林闻”,则通过听觉引导读者走向寺庙,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宗教的氛围。整首诗气韵悠长,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隐含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涧草沾泥涩:描绘了溪涧湿润的草,带有一种滑腻的感觉。
  • 频疑过尘群:表达诗人对尘世的疑惑与反思。
  • 中峰时一雨:山中时而下雨,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初地更层云:雨后大地上升起的云雾,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感。
  • 磴仄藤根护:小路的弯曲与藤蔓的保护,展现了自然的细腻。
  • 崖开树影分:悬崖上树影交错,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 香台行渐近:渐行渐近香台,象征着向宗教的接近。
  • 疏磬隔林闻:远处传来的磬声,象征着宁静的宗教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通过“沾泥涩”让草地拥有了人的感情。
  • 对仗:如“香台行渐近,疏磬隔林闻”,形成了工整的句式。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心灵归宿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涧草:象征自然、生命的顽强。
  • :象征变化与虚幻。
  • 树影:象征宁静与庇护。
  • 香台:象征宗教信仰与内心的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香台”象征什么? A. 自然
    B. 宗教信仰
    C. 社会纷扰

  2. “涧草沾泥涩”中的“涩”字有何含义?
    A. 光滑
    B. 滑腻
    C. 干燥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尘世的厌倦
    C. 两者兼而有之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注重远眺与豪情,展现壮阔视野。
  • 李白《庐山谣》: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与感悟。

参考资料:

  • 《清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研究》
  • 《中国古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