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陈蕃传
作者:杨万里 〔宋代〕
仲举高谈亦壮哉,
白头狼狈只堪哀。
枉教一室尘如积,
天下何曾扫得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陈蕃的赞美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提到,仲举(即陈蕃)高谈阔论,令人倍感壮丽,而自己却因白头而狼狈,只能感到悲哀。即便是教导一室的学生,尘埃如同积聚一样,何曾能彻底清扫天下的污浊呢?
注释
- 仲举:指陈蕃,字仲举,东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 高谈:这里指的是高谈阔论,形容谈论的宏伟或高尚。
- 狼狈:形容处境窘迫或无助。
- 枉教:白费心思教导。
- 尘如积:尘埃像是积聚一样,形容环境的肮脏。
- 天下何曾扫得来:意指天下的污浊不可能被完全清扫干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与对现实的失望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读陈蕃传》通过对陈蕃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无奈与痛心。开头两句以“仲举高谈”对比“白头狼狈”,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陈蕃高谈阔论,象征着理想和道义的崇高,而诗人自身却因岁月的无情而感到狼狈,暗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后两句则通过“尘如积”的比喻,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无奈感慨,尽管努力去教导和推动,但最终却发现难以改变世道的污浊。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英杰的敬仰,也有现实的无能为力,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仲举高谈亦壮哉:赞美陈蕃的高谈阔论,表现出其思想的伟大与深邃。
- 白头狼狈只堪哀:诗人自身年老,生活窘迫,感到无奈与悲哀。
- 枉教一室尘如积:即使教育一个教室的学生,环境仍然是满是尘埃,象征努力的徒劳。
- 天下何曾扫得来:感慨世间的污浊与腐败,无法彻底清扫。
-
修辞手法:
- 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陈蕃的伟大与诗人的无奈。
- 比喻:将尘埃比作环境的肮脏,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与无奈,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 仲举:象征理想、抱负和高尚的品格。
- 白头:象征衰老与无奈。
- 尘:象征社会的污浊与腐败。
- 扫:象征努力与追求理想的无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仲举”指的是谁?
A. 杨万里
B. 陈蕃
C. 白居易 -
“白头狼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悲哀
C. 愤怒 -
诗中提到“尘如积”,此处的“尘”指的是什么?
A. 书本
B. 尘埃
C. 食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体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杨万里的《读陈蕃传》,两者都展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无奈。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表现了国家的悲哀,而杨万里通过对陈蕃的追忆,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解析》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