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前一日,游东国看红梅右题停罢坊场图三》

时间: 2025-01-01 16:23:39

欲折红梅朵,看来不忍攀。

周回寻四处,恰得一枝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折红梅朵,看来不忍攀。周回寻四处,恰得一枝繁。

白话文翻译:

我想要折下那朵红梅,但看到它却不忍心去攀折。四处寻找,恰好遇到一枝繁盛的梅花。

注释:

  • 欲折:想要折下。
  • 红梅:红色的梅花,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 :指梅花的花朵。
  • 来看:看到,目睹。
  • 不忍攀:不舍得去攀折。
  • 周回:四处游走,环顾四周。
  • 寻四处:到处寻找。
  • 恰得:正好找到了。
  • 一枝繁:一枝开得繁盛的梅花。

典故解析:

红梅自古以来是中国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梅花在寒冬中绽放,寓意着不屈的精神和清雅的气质。杨万里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与不舍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工于小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春天,诗人游玩于东国,见到了盛开的梅花,因而产生了折梅的冲动,但又因美丽而不忍动手,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上元前一日,游东国看红梅右题停罢坊场图三》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情感的诗作。诗中,诗人对红梅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表达了他在面对美丽的自然时的矛盾心情。开头“欲折红梅朵,看来不忍攀”,透出一种强烈的渴望与无奈,想要拥有却又心存顾虑,这种情感的纠结,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接着“周回寻四处,恰得一枝繁”,则展示了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热爱生活的态度。诗人在四处徘徊中,找到了那一枝繁盛的梅花,象征着他对生活的追求与希望。整首诗用词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珍视,寓意深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欲折红梅朵:表达了诗人想要摘下梅花的愿望。
    2. 看来不忍攀:看到了美丽的梅花,心中却不忍去折。
    3. 周回寻四处:诗人四处游走,寻找美好的事物。
    4. 恰得一枝繁:最终找到了繁盛的梅花,心中欢喜。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人在欲望与理智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 比喻: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比喻,但“红梅”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代表春天与美好。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 红梅: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生命的希望和坚韧的品质。
  • 一枝繁:代表着诗人对寻求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发现的喜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想要如何对待红梅?

    • A. 摘下
    • B. 残忍
    • C. 看着
  2. 诗人最终找到了什么?

    • A. 一片叶子
    • B. 一枝繁盛的梅花
    • C. 一朵菊花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梅花》
  • 王安石的《梅》

诗词对比: 杨万里与陆游在梅花的描写中,虽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杨万里更倾向于温柔细腻的观察,而陆游则可能表现出更为激昂的情感和对梅花的坚韧精神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集》
  • 《梅花的文化象征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