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后》

时间: 2025-01-01 19:14:08

净碧山光冷,圆明露点匀。

渚莲丹脸恨,堤柳翠眉颦。

蝉已送行客,雁应辞主人。

蝇蚊渐无况,日晚自相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霁后
作者: 罗隐 〔唐代〕

净碧山光冷,圆明露点匀。
渚莲丹脸恨,堤柳翠眉颦。
蝉已送行客,雁应辞主人。
蝇蚊渐无况,日晚自相亲。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天空放晴,山光显得格外清冷,露水均匀地点缀在草木上。
水边的莲花像红脸姑娘一般娇艳,堤岸的柳树似翠眉轻皱。
蝉鸣已送走了旅客,雁群也该向主人告别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苍蝇和蚊子逐渐减少,傍晚的时光开始亲近起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净碧:清澈而碧绿。
  • 圆明:形容露水的圆润明亮。
  • :水边。
  • 丹脸:红色的脸,形容莲花的颜色。
  • :在这里表示一种怨恨或不如意的感觉。
  • 堤柳:柳树在堤岸上。
  • :一种昆虫,常在夏秋季节鸣叫。
  • 行客:旅客。
  • 主人:指留在原地的人。
  • 自相亲:指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典故解析:

  •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反映出秋天的特征,包含了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字存中,号惺惺,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景物和人事感怀,常蕴含深刻哲理。

创作背景: 《秋霁后》写于唐代的秋季,正值山水清冷、天高气爽的季节,诗人在此时产生了对自然的感悟,同时也触动了对离别和人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霁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象和其中蕴含的人情味。开头两句“净碧山光冷,圆明露点匀”,描绘了秋日清晨的宁静与清新,山的清冷与露水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而接下来的“渚莲丹脸恨,堤柳翠眉颦”则将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莲花的鲜艳与柳树的轻愁,似乎在传达一种微微的忧伤与怅惘。随着诗句的推进,蝉声与雁鸣的意象交替出现,代表着分别与相聚,构成了一幅秋日离别的画面。最后两句“蝇蚊渐无况,日晚自相亲”则进一步升华了情感,即使是在这样的时节,人与自然之间依旧存在着亲密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秋日景色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无常与离别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净碧山光冷:描绘秋天清晨的山光,给人以冷清的感觉。
  2. 圆明露点匀:露水在阳光下闪亮,分布均匀,增添了自然的和谐美。
  3. 渚莲丹脸恨:水边的莲花如同美丽的女子,带有一丝惆怅之感。
  4. 堤柳翠眉颦:柳树的细长枝条似眉毛,轻轻皱起,增添了几分生动。
  5. 蝉已送行客:蝉鸣声似乎在为离去的旅客送行,表达了惜别之情。
  6. 雁应辞主人:大雁也在准备告别主人,呼应了离别的主题。
  7. 蝇蚊渐无况:随着秋天的深入,烦人的苍蝇和蚊子逐渐消失,暗示着时节的变化。
  8. 日晚自相亲:傍晚的时光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亲密,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渚莲丹脸恨”将莲花比作美丽的女子,形象生动。
  • 拟人:“蝉已送行客”等句子赋予了自然生物以人类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反映了生命的无常与离别的感伤,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光:象征着自然的宁静。
  • 露水:代表清晨的纯净与新生。
  • 莲花:象征着美丽与惆怅。
  • 柳树:象征柔情与离别。
  • 蝉与雁:象征旅途与离别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写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天
    • B. 秋天
    • C. 夏天
    • D. 冬天
  2. “渚莲丹脸恨”中的“恨”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愤怒
    • C. 惆怅
    • D. 疲惫
  3. 诗中提到的“蝉”是象征什么?

    • A. 欢迎
    • B. 离别
    • C. 争吵
    • D. 安静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罗隐的《秋霁后》更注重人情与离别的描绘,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静谧。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却都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古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深入理解《秋霁后》这首诗的意蕴与诗人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