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中书事三首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1:35:21

既雨堤仍注,无风浪更扬。

麦登孤市沸,榆老半川凉。

击汰吴侬勇,传掫楚戍荒。

秖应今夜月,儿女话他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汴中书事三首 其二 汪藻 〔宋代〕

既雨堤仍注,无风浪更扬。 麦登孤市沸,榆老半川凉。 击汰吴侬勇,传掫楚戍荒。 秖应今夜月,儿女话他乡。

白话文翻译:

雨后堤坝依旧积水,无风时波浪更加高扬。 麦子丰收,市场热闹非凡,榆树苍老,半条河川透着凉意。 划船的吴地人勇敢,传递消息的楚地士兵在荒凉之地。 今夜的月亮,应该照耀着远在他乡的儿女们,他们在谈论着故乡。

注释:

  • 既雨:雨已经停了。
  • 堤仍注:堤坝上仍有积水。
  • 无风浪更扬:没有风,但波浪依然高涨。
  • 麦登:麦子丰收。
  • 孤市沸:单独的市场非常热闹。
  • 榆老:榆树显得苍老。
  • 半川凉:半条河川透着凉意。
  • 击汰:划船。
  • 吴侬:吴地的人。
  • 传掫:传递消息。
  • 楚戍:楚地的士兵。
  • 秖应:只应。
  • 今夜月:今夜的月亮。
  • 儿女话他乡:远在他乡的儿女们在谈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藻(1079-1154),字彦章,号梅山,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是他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职期间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景象和作者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汴京的景象,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方儿女的牵挂。诗中通过对市场热闹和河川凉意的对比,以及对吴地人和楚地士兵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边疆的荒凉。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后的汴京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深沉情感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诗中“既雨堤仍注,无风浪更扬”一句,既描绘了雨后的自然景象,又隐喻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而“麦登孤市沸,榆老半川凉”则通过对市场热闹和河川凉意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秖应今夜月,儿女话他乡”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儿女的深切牵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宋代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既雨堤仍注,无风浪更扬”:雨停后,堤坝上仍有积水,没有风,但波浪依然高涨。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隐喻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2. “麦登孤市沸,榆老半川凉”:麦子丰收,市场热闹非凡,榆树苍老,半条河川透着凉意。这里通过对市场热闹和河川凉意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3. “击汰吴侬勇,传掫楚戍荒”:划船的吴地人勇敢,传递消息的楚地士兵在荒凉之地。这里通过对吴地人和楚地士兵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边疆的荒凉。
  4. “秖应今夜月,儿女话他乡”:今夜的月亮,应该照耀着远在他乡的儿女们,他们在谈论着故乡。这里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儿女的深切牵挂。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市场热闹和河川凉意的对比,以及对吴地人和楚地士兵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边疆的荒凉。
  • 隐喻:“既雨堤仍注,无风浪更扬”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隐喻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雨后汴京的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方儿女的牵挂。诗中通过对市场热闹和河川凉意的对比,以及对吴地人和楚地士兵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边疆的荒凉,体现了作者的深沉情感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意象分析:

  • 雨后堤坝:象征社会的动荡不安。
  • 市场热闹:象征社会的繁荣。
  • 河川凉意:象征故乡的遥远和思念。
  • 吴地人和楚地士兵:象征社会的多样性和边疆的荒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既雨堤仍注”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雨后的自然景象 B. 市场的热闹 C. 河川的凉意 答案:A

  2. 诗中“麦登孤市沸”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市场的热闹 C. 对河川的凉意 答案:B

  3. 诗中“秖应今夜月,儿女话他乡”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市场的热闹 C. 对河川的凉意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诗也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汪藻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