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二首》

时间: 2025-01-14 01:30:20

学书不觉夜,但怪西窗暗。

病目故已昏,墨不分浓淡。

人生不自知,劳苦殊无憾。

所得乃虚名,荣华俄顷暂。

岂止学书然,作铭聊自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学书二首
作者:欧阳修

学书不觉夜,但怪西窗暗。
病目故已昏,墨不分浓淡。
人生不自知,劳苦殊无憾。
所得乃虚名,荣华俄顷暂。
岂止学书然,作铭聊自鉴。

白话文翻译

学习书法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夜晚,只是觉得西窗外的光线太暗。由于眼睛有病,已经看得模糊,写字时也无法区分墨水的浓淡。人生中我们常常不自知,辛苦劳作却没有任何遗憾。所获得的不过是虚名,荣华富贵转瞬即逝。岂止是学习书法而已,写这铭文是为了自我鉴戒。

注释

  • 学书:学习书法。
  • 不觉夜:没有察觉到时间已经到了夜晚。
  • 西窗:指窗外的光线,西方的光线较弱。
  • 病目:眼睛生病,视力模糊。
  • 墨不分浓淡:指写字时无法辨别墨水的浓和淡。
  • 劳苦殊无憾:辛劳工作却没有遗憾。
  • 虚名:空洞的名声,没有实质的价值。
  • 荣华俄顷暂:荣华富贵转瞬即逝。
  • :铭文,用以自我反省和警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史学家。其文风清新自然,擅长散文和诗词,并在古文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欧阳修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反映了他对书法学习的感悟,同时也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通过书法的学习,欧阳修感受到人生的虚无和荣华的短暂,借此表达出对名利的淡泊。

诗歌鉴赏

《学书二首》展现了欧阳修在书法学习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自我反省的口吻,描绘了书法学习的环境和状态。夜深人静,西窗外的光线昏暗,诗人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这种沉浸感与孤独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

接着,诗人提到因眼疾而无法分辨墨水的浓淡,暗示了他在追求艺术上的局限和无奈。这不仅是对书法技艺的自我反思,更折射出对人生的苦涩感悟。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指出辛勤劳作却没有遗憾,说明他对名利的淡薄态度。

最后,诗人以“岂止学书然,作铭聊自鉴”总结全文,表达了不仅是书法学习,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与警醒。整首诗风格简练,情感深沉,体现了欧阳修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学书不觉夜:学习书法时不知不觉已到夜晚,表现了专注。
    • 但怪西窗暗:感叹窗外光线暗,影射内心感受。
    • 病目故已昏:由于眼睛生病,视力模糊,暗示年岁的增长和健康的衰退。
    • 墨不分浓淡:写字时无法辨别墨的浓淡,象征对艺术的追求受限。
    • 人生不自知:人生中很多事情未曾清楚认知。
    • 劳苦殊无憾:辛苦付出却没有遗憾,显示豁达。
    • 所得乃虚名:所得到的不过是虚名,揭示名利的空虚。
    • 荣华俄顷暂:荣华富贵转瞬即逝,强调时间的无常。
    • 岂止学书然:不仅是学习书法,表明更深的思考。
    • 作铭聊自鉴:写这铭文以自我反省,传达对自我的警醒。
  2.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书法学习的专注与人生的无常,增强了诗的深度。
    • 隐喻:书法象征着艺术追求,人生的短暂则暗示对名利的思考。
  3.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和对人生无常的思索,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省。

意象分析

  1. 西窗:象征外部环境的昏暗,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2. :象征艺术的追求,代表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3. 荣华:象征名利与地位,揭示其虚幻和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欧阳修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病目”指的是什么?

    • A) 眼睛健康
    • B) 眼睛生病
    • C) 视力良好
  3.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什么?

    • A) 渴望追求
    • B) 淡泊无忧
    • C) 愤怒不满

答案

  1. B) 宋代
  2. B) 眼睛生病
  3. B) 淡泊无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苏轼《题西林壁》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比,欧阳修的《学书二首》更注重内心感受与哲理思考,而《兰亭集序》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友谊、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欧阳修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