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时间: 2025-01-06 09:39:48

金花盏面红烟透。

舞急香茵随步皱。

青春才子有新词,红粉佳人重劝酒。

也知自为伤春瘦。

归骑休交银烛候。

拟将沈醉为清欢,无奈醒来还感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金花盏面红烟透。
舞急香茵随步皱。
青春才子有新词,
红粉佳人重劝酒。
也知自为伤春瘦。
归骑休交银烛候。
拟将沈醉为清欢,无奈醒来还感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春日的聚会场景,金色的酒杯中透出红色的烟雾,舞者的动作急促,香气弥漫,随着她的舞动,草地上微微皱起。青春的才子吟诵着新词,红颜知己不断劝酒。虽然知道自己因心中伤春而显得瘦弱,但归骑却不愿再等候银烛点亮。想要借醉酒来寻求快乐,却无奈醒来后仍旧感受到旧日的忧伤。

注释:

  • 金花盏:金色的酒杯。此处用来形容酒的华美。
  • 舞急:形容舞者舞动得很急促。
  • 香茵:指芳香的草地。
  • 红粉佳人: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 重劝酒:反复劝喝酒。
  • 伤春:因春天来临而感到的忧伤。
  • 归骑:指归途上的骑士。
  • 银烛:指点燃的蜡烛,象征着夜晚的气氛。
  • 沈醉:沉醉于酒中。
  • 清欢:指清净的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文学上以散文和词为主,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开创了“婉约”风格,富有情感,贴近生活。欧阳修的作品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气息和人们的情感。

创作背景:

《玉楼春》创作于宋代,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借酒助兴,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叹。诗中的聚会场景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闲适与乐趣,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玉楼春》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展现了诗人在春日聚会中所感受到的快乐与忧愁。词的开头通过“金花盏面红烟透”生动地描绘了酒宴的热闹场景,金色的酒杯映衬着红色的烟雾,给人以华丽的感受。接着,舞者的急促舞姿与草地的轻微皱褶形成了生动的画面,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生命的美好。

而“青春才子有新词,红粉佳人重劝酒”则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当时文人雅士与美丽女子之间的互动,营造出一种欢快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词人对“伤春”的感悟逐渐显露,显示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最后,两句“拟将沈醉为清欢,无奈醒来还感旧”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试图借酒消愁,却发现即使醉酒也无法摆脱内心的忧伤,表达了一种对生活无奈的感慨,深刻而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花盏面红烟透:酒杯金色,酒中烟雾透出红色,营造出热闹的饮酒场景。
  • 舞急香茵随步皱:舞者在香草地上舞动,草地因舞动而轻轻皱起。
  • 青春才子有新词:年轻的才子吟唱着新作的词。
  • 红粉佳人重劝酒:美丽的女子不断劝酒,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 也知自为伤春瘦:虽然知道自己因伤春而显得瘦弱。
  • 归骑休交银烛候:离去时不愿再等候点亮的蜡烛。
  • 拟将沈醉为清欢:想借酒醉来寻求快乐。
  • 无奈醒来还感旧:但醒来后仍感受到旧时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杯比作“金花盏”,展现华丽。
  • 拟人:如“香茵随步皱”,赋予草地以生命。
  • 对仗:如“青春才子有新词,红粉佳人重劝酒”,结构对称,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春日聚会的欢愉与内心的忧伤,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青春的怀念,传达了对旧日时光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花盏:象征奢华与享乐,暗示聚会的热闹。
  • 红烟:象征美好与短暂的快乐。
  • 青春才子:代表文化与才华,体现士人的风雅。
  • 红粉佳人:象征青春与美丽,代表爱情与温情。
  • 银烛:象征夜晚与浪漫,暗含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楼春》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欧阳修
    c) 苏轼
    d) 杜甫

  2. 诗中“金花盏面红烟透”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a) 春天的花园
    b) 酒宴的热闹
    c) 舞者的舞姿
    d) 夜晚的星空

  3. 诗中提到的“红粉佳人”指的是? a) 年轻美丽的女子
    b) 春天的花朵
    c) 声音悦耳的歌声
    d) 绚丽的酒杯

答案:

  1. b) 欧阳修
  2. b) 酒宴的热闹
  3. a) 年轻美丽的女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欧阳修与李清照的词风比较: 欧阳修的《玉楼春》偏向于描绘春日的欢愉与内心的感慨,而李清照的《如梦令》则更多地表现出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对爱情的渴望。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词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