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伏阙上书得旨还乡上杨守秘书
作者: 刘过 〔宋代〕
郡大庐陵古,分符得秘郎。
息争民珥笔,课最米连樯。
水隔蓬山远,风凝画戟香。
少须官事了,归去玉为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庐陵郡获得指令、准备回乡的情景。诗句大致可以翻译为:
庐陵郡古老而宽大,我得到了秘郎的命令。
停止争斗,让百姓安居乐业,最重要的是保证粮食供应。
水隔着蓬山显得遥远,风中飘散着画戟的香气。
等到公务处理完毕,我就要回去建造一座玉堂。
注释
- 郡:指地方行政区划,庐陵郡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 秘郎:指负责机密事务的官员,诗人得到他的指令。
- 息争:停止争斗、冲突。
- 民珥笔:指的是百姓安定,诗人用笔记录和管理。
- 米连樯:意思是确保粮食供应,樯指的是船舶的桅杆,这里用来比喻粮食与生活的关系。
- 蓬山:传说中的山,常与隐逸、远离尘世联想在一起。
- 画戟:古代的一种兵器,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 玉为堂:指用玉石建造的堂屋,象征着富贵和美好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字子翰,号天池,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著称,常常在诗中表露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初伏时节,诗人刚从京城返回地方,得到命令后,心中感慨万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表现出一种关心民生的情怀。诗中透露出他对乡土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歌鉴赏
刘过的这首《初伏阙上书得旨还乡上杨守秘书》,蕴含了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对民生的关切。诗的开头,作者描绘了庐陵郡的古老与宽广,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接着,诗人提到“息争”,显示出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强调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对于“课最米连樯”的提及,更是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水隔蓬山远,风凝画戟香”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归乡路途的向往和对官场事务的厌倦。最后一句“少须官事了,归去玉为堂”,则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着清新脱俗的理想生活。这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真挚,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郡大庐陵古:交代地点,庐陵郡的古老和宽广引出诗人的身份。
- 分符得秘郎:获得上级的命令,暗示官员的职责。
- 息争民珥笔:体现出诗人想要停止争斗,关注民生的责任。
- 课最米连樯:强调粮食的重要性,表现出对民生的关怀。
- 水隔蓬山远:描绘归乡路程的遥远,表达归乡的渴望。
- 风凝画戟香:通过“风凝”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思与距离感。
- 少须官事了:表明对官场事务的厌倦,想早日归乡。
- 归去玉为堂:最后的愿望是回到理想中的家园。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米连樯”比喻生活的基础,突出粮食的重要性。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结构,使得诗歌更加工整。
- 意象:如“蓬山”、“画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幽远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民生的关怀,反映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人在忙碌的官场中仍然心系百姓,最终渴望回归宁静的生活。
意象分析
- 庐陵:象征着故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 米:代表生活的必需品,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
- 蓬山:象征着远方与理想,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画戟:代表官权与责任,营造出一种权力的沉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过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息争”的意思是什么?
A. 争斗
B. 停止争斗
C. 争取
D. 反抗 -
诗中提到的“米连樯”主要指什么?
A. 船
B. 粮食供应
C. 战争
D. 生活安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终南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刘过《初伏阙上书得旨还乡》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比较:
- 主题:两者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刘过更强调公务责任与民生关怀,而陶渊明则更注重个人的隐逸心态。
- 风格:刘过的诗风较为直白,关注现实;陶渊明的诗风更为婉约,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田园生活场景。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
- 《刘过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