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屐参差锡杖斜,
衲衣交膝对天花。
瞻容悟问修持劫,
似指前溪无数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的形象:他脚踏着不整齐的木屐,手持斜靠的锡杖,穿着交膝的衲衣,仰望着天花。诗中提到他注视着面前的人,询问他们对修行的理解,似乎是在指向前方溪水中的无数沙粒,象征着无尽的修行之路和智慧。
注释
- 双屐:指两只木屐,形态不一。
- 锡杖:禅师常用的法器,象征着权威和智慧。
- 衲衣:僧人所穿的衣服,代表修行的生活。
- 天花:天花板,指寺庙的建筑。
- 瞻容:注视着面前的人。
- 悟问:领悟和询问,指修行的领悟。
- 修持劫:修行的艰难时光。
- 前溪无数沙:比喻修行的漫长和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纶,字景仁,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55年,卒年不详。卢纶出身平民,早年丧父,生活艰辛。他的诗风多样,既有咏物抒情,又有政治讽喻,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时期,社会动荡和文化复兴交织,禅宗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诗人可能在一次游历中,见到了嘉祥殿内的壁画和禅师的形象,因而感悟颇深,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卢纶的《题嘉祥殿南溪印禅师壁画影堂》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形象与哲思。诗中通过双屐、锡杖、衲衣等意象,传达出一种简朴而深邃的修行生活。诗句中的“瞻容悟问修持劫”,不仅反映了禅师对修行者的关切,也让人感受到修行的艰难与执着。
诗的最后一句“似指前溪无数沙”,用沙粒象征修行的无尽与微小,暗示着在浩瀚的修行道路上,每一步都是重要的。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体现了禅宗的智慧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屐参差锡杖斜:描绘出禅师的形象,双屐不整齐,暗示其随性而为,锡杖斜靠则表现出一种洒脱。
- 衲衣交膝对天花:衲衣覆盖膝盖,象征着修行者的从容和专注,仰望天花则寓意一种向上的追求。
- 瞻容悟问修持劫:禅师注视着来者,试图引导他们理解修行的艰难与重要性。
- 似指前溪无数沙:用沙粒的无数,形象地表达了修行的繁杂与漫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无数沙比作修行的艰辛,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衲衣交膝”“锡杖斜”,形成了和谐的音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禅宗精神的核心——修行的艰难与智慧的追求,强调了每一步修行的重要性,激励人们在修行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屐:象征着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 锡杖:代表着智慧与权威,禅师的身份象征。
- 衲衣:体现出禅宗修行者的朴素与虔诚。
- 沙:象征修行的复杂与漫长,暗示着无数的可能性与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瞻容悟问修持劫”的意思是: A. 注视着人们,询问他们的修行经历
B. 指出修行的困难
C. 讲述自己的修行过程
D. 以上皆是 -
“前溪无数沙”中的“沙”象征: A. 财富
B. 修行的复杂性
C. 时间的流逝
D. 生命的脆弱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达了人生的哲理与感慨。
- 王维的《鹿柴》,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体现了禅意。
诗词对比
- 比较卢纶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送别》,可以看到两者在表达修行与自然的关系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卢纶更关注于修行的艰难与智慧,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禅宗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