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雨 张耒 〔宋代〕
阶下梧桐树,芳菲亦已休。 岁时惊病客,风雨送清秋。 栖鸟归何晚,鸣虫响渐收。 萧萧寒色暮,吹作夜深愁。
白话文翻译:
台阶下的梧桐树,它的花朵和叶子也已经凋零。 时光的流逝让病中的客人感到惊讶,风雨带来了清爽的秋天。 栖息的鸟儿归巢为何如此晚,鸣叫的虫声渐渐减少。 寒意渐浓的傍晚,风吹动着深夜的忧愁。
注释:
- 阶下:台阶之下。
- 梧桐树:一种常见的树木,常用来象征秋天和离别。
- 芳菲:指花草的香气和美丽。
- 亦已休:也已经凋谢。
- 岁时:时间的流逝。
- 病客:生病的客人,这里可能是诗人自指。
- 风雨:风雨的天气。
- 清秋:清爽的秋天。
- 栖鸟:栖息的鸟儿。
- 归何晚:归巢为何如此晚。
- 鸣虫:鸣叫的昆虫。
- 响渐收:声音渐渐减少。
- 萧萧:形容风声或落叶声。
- 寒色:寒意。
- 暮:傍晚。
- 吹作:风吹动。
- 夜深愁:深夜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约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张耒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中的景象,通过梧桐树的凋零、风雨的到来、鸟儿的归巢和虫声的减少,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秋天寒意的感受。诗中可能还隐含了诗人对自己病中状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秋天寒意的感受。诗中,“阶下梧桐树,芳菲亦已休”一句,以梧桐树的凋零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凋零,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岁时惊病客,风雨送清秋”则进一步以病客的身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惊讶和对秋天清爽的感受。后两句“栖鸟归何晚,鸣虫响渐收”和“萧萧寒色暮,吹作夜深愁”则通过鸟儿的归巢和虫声的减少,以及寒意的渐浓,加深了诗中的忧愁情绪。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秋雨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阶下梧桐树,芳菲亦已休。
- 这句诗以梧桐树的凋零象征秋天的到来,表达了生命的凋零和时光的流逝。
-
岁时惊病客,风雨送清秋。
- 这句诗以病客的身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惊讶和对秋天清爽的感受。
-
栖鸟归何晚,鸣虫响渐收。
- 这句诗通过鸟儿的归巢和虫声的减少,描绘了秋天的宁静和寒意。
-
萧萧寒色暮,吹作夜深愁。
- 这句诗以寒意的渐浓和风声的萧萧,加深了诗中的忧愁情绪。
修辞手法:
- 象征:梧桐树的凋零象征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凋零。
- 拟人:鸟儿归巢和虫声的减少,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芳菲亦已休”与“岁时惊病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秋天寒意的感受。通过描绘秋雨中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凋零和时光流逝的忧愁,以及对秋天清爽和寒意的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梧桐树:象征秋天和生命的凋零。
- 芳菲:象征花草的美丽和香气。
- 岁时:象征时间的流逝。
- 风雨:象征秋天的清爽和寒意。
- 栖鸟:象征宁静和归宿。
- 鸣虫:象征秋天的声音和生机。
- 萧萧:象征风声和落叶声。
- 寒色:象征寒意和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阶下梧桐树”象征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诗中“岁时惊病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惊讶 C. 悲伤 D. 平静
-
诗中“栖鸟归何晚”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天的生机 B. 夏天的炎热 C. 秋天的宁静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 C. 秋天
- B. 惊讶
- C. 秋天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兴八首》:杜甫的这组诗也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王维的这首诗以秋天的山居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的《秋雨》与杜甫的《秋兴八首》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这本书收录了宋代多位诗人的作品,包括张耒的诗作,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
- 《张耒诗集》:这本书收录了张耒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张耒诗歌风格和主题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