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十三首》
时间: 2025-01-06 09:2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池冬不流,落叶塞泉罅。东风日夕来,春色到山舍。杖藜遶东溪,流水清可架。叠石引之来,潺潺到深夜。平栏朝可监,倒影见亭榭。清风起修篁,翠鸟亦来下。天和人意舒,春暖景物姹。歌此濯缨诗,尘埃欲高谢。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池塘冬天不流动,落叶堵塞了泉水的缝隙。东风从早到晚吹来,春天的色彩来到了山中的居所。拄着藜杖绕过东边的溪流,流水清澈得可以架桥。叠石引导水流,潺潺声直到深夜。平坦的栏杆早晨可以照见,倒影中可以看到亭台楼阁。清风吹动修长的竹子,翠鸟也飞下来。天意和人心都舒畅,春暖花开景物美丽。吟唱这首洗涤帽缨的诗,想要远离尘世的尘埃。
注释
- 寒池:寒冷的池塘。
- 泉罅:泉水的缝隙。
- 杖藜:拄着藜杖。
- 遶:绕。
- 潺潺:形容水流声。
- 平栏:平坦的栏杆。
- 修篁:修长的竹子。
- 濯缨:洗涤帽缨,比喻清高脱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描绘冬去春来的自然变化,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尘世的超脱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到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中,“寒池冬不流,落叶塞泉罅”描绘了冬天的萧瑟,而“东风日夕来,春色到山舍”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诗人拄杖绕溪,观察流水,叠石引水,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潺潺水声,这些细节描写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平坦的栏杆、倒影中的亭榭、清风中的修竹、翠鸟的飞翔,都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宁静。最后,诗人吟唱濯缨诗,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清高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池冬不流,落叶塞泉罅:描绘冬天的萧瑟景象,寒池不流动,落叶堵塞了泉水的缝隙。
- 东风日夕来,春色到山舍:东风从早到晚吹来,春天的色彩来到了山中的居所。
- 杖藜遶东溪,流水清可架:诗人拄着藜杖绕过东边的溪流,流水清澈得可以架桥。
- 叠石引之来,潺潺到深夜:叠石引导水流,潺潺声直到深夜。
- 平栏朝可监,倒影见亭榭:平坦的栏杆早晨可以照见,倒影中可以看到亭台楼阁。
- 清风起修篁,翠鸟亦来下:清风吹动修长的竹子,翠鸟也飞下来。
- 天和人意舒,春暖景物姹:天意和人心都舒畅,春暖花开景物美丽。
- 歌此濯缨诗,尘埃欲高谢:吟唱这首洗涤帽缨的诗,想要远离尘世的尘埃。
修辞手法:
- 拟人:如“东风日夕来”,将东风拟人化,赋予其行动和时间感。
- 对仗:如“寒池冬不流,落叶塞泉罅”,“东风日夕来,春色到山舍”,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愿望。诗中通过对冬去春来的自然变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池:象征冬天的萧瑟。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动和清新。
- 修篁:象征高洁和宁静。
- 翠鸟:象征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池冬不流”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诗中“东风日夕来”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夏天 D. 秋天
-
诗中“歌此濯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追求名利 B. 远离尘世 C. 享受富贵 D. 追求权力
答案:
- D. 冬天
- B. 春天
- B. 远离尘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宁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感春十三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秋天的宁静和诗人的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王维的多首诗作,可以与张耒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