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翦梅·新酒初香菊半含》

时间: 2025-01-03 16:22:55

新酒初香菊半含。

月也三三。

日也三三。

登高已约上崭岩。

世事相担。

风雨相担。

头上茱萸颠倒簪。

身在河南。

心在江南。

渊明何日解征骖。

俯也何惭。

仰也何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翦梅·新酒初香菊半含 陈德武 〔宋代〕

新酒初香菊半含。月也三三。日也三三。登高已约上崭岩。世事相担。风雨相担。头上茱萸颠倒簪。身在河南。心在江南。渊明何日解征骖。俯也何惭。仰也何惭。

白话文翻译:

新酿的酒散发出初香,菊花半开半含。无论是月亮还是太阳,都显得格外明亮。我们约定登高,攀登险峻的山岩。肩负着世间的重担,也承担着风雨的考验。头上颠倒地插着茱萸,身体虽在河南,心却飞向了江南。不知何时,渊明才能解脱征战的马车。无论是低头还是抬头,都无愧于心。

注释:

  • 新酒初香:指新酿的酒刚刚散发出香气。
  • 菊半含:菊花半开半含,形容菊花初放。
  • 月也三三,日也三三:形容月亮和太阳都非常明亮。
  • 崭岩:险峻的山岩。
  • 世事相担:肩负着世间的重担。
  • 风雨相担:承担着风雨的考验。
  • 茱萸颠倒簪:颠倒地插着茱萸,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
  • 身在河南,心在江南:身体虽在河南,心却向往江南。
  • 渊明何日解征骖:渊明指陶渊明,征骖指征战的马车,意指何时才能解脱征战的生活。
  • 俯也何惭,仰也何惭:无论是低头还是抬头,都无愧于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德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表现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重阳节时所作,通过描绘新酒、菊花、登高等元素,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新酒、菊花、登高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的画面。诗中“月也三三,日也三三”运用了对仗和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世事相担,风雨相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承担和坚韧。“身在河南,心在江南”则抒发了对远方和自由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新酒初香菊半含:开篇即点明时节和氛围,新酒的香气和半开的菊花,营造出秋日的清新。
  2. 月也三三,日也三三:运用对仗和重复,强调日月之明亮,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3. 登高已约上崭岩:约定登高,攀登险峻的山岩,展现了诗人的豪情。
  4. 世事相担,风雨相担:肩负世间的重担,承担风雨的考验,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
  5. 头上茱萸颠倒簪:颠倒地插着茱萸,象征着重阳节的习俗。
  6. 身在河南,心在江南:身体虽在河南,心却向往江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7. 渊明何日解征骖: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对解脱征战生活的渴望。
  8. 俯也何惭,仰也何惭:无论是低头还是抬头,都无愧于心,展现了诗人的坦荡。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月也三三,日也三三”。
  • 重复:如“三三”的重复使用。
  • 象征:如茱萸象征重阳节,菊花象征秋日。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承担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酒:象征新酿的美酒,带来初香。
  • 菊花:象征秋日,半开半含,美丽而含蓄。
  • 月、日:象征明亮和美好的时光。
  • 崭岩:象征险峻和挑战。
  • 茱萸:象征重阳节的习俗。
  • 河南、江南:象征现实与理想,身体与心灵的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月也三三,日也三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对仗 B. 比喻 C. 拟人 D. 排比 答案:A

  2. 诗中“身在河南,心在江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河南的喜爱 B. 对江南的向往 C. 对现实的无奈 D.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B

  3. 诗中“渊明何日解征骖”借用了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 A. 李白 B. 杜甫 C. 陶渊明 D. 王维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杜甫《登高》: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陈德武《一翦梅·新酒初香菊半含》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者都以重阳节为背景,但陈诗更侧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而王诗则侧重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陈德武的诗作,可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陶渊明集》: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有助于理解诗中借用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