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三径芳根自不群》
时间: 2025-01-14 06:32: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三径芳根自不群 陈德武 〔宋代〕
三径芳根自不群。 每於霜後播清芳。 枝头蛱蝶如羞见, 篱外征鸿不可闻。 情脉脉,思纷纷。 绕窗吟咏理馀薰。 卷帘人在西风里, 知是新来瘦几分。
白话文翻译:
三条小径上的芳香根茎自然与众不同。 每当霜降之后,便散发出清新的芬芳。 枝头的蝴蝶仿佛害羞不敢见人, 篱笆外的远行雁群也听不见。 情感深沉,思绪纷乱。 围绕着窗户吟咏,整理着残留的香气。 卷起帘子的人站在西风中, 知道最近又消瘦了几分。
注释:
- 三径:指三条小径,这里象征着诗人所处的环境。
- 芳根:指花草的根部,这里指花草。
- 自不群:自然与众不同。
- 霜後:霜降之后。
- 清芳:清新的香气。
- 蛱蝶:蝴蝶的一种。
- 如羞见:仿佛害羞不敢见人。
- 征鸿:远行的雁群。
- 情脉脉:情感深沉。
- 思纷纷:思绪纷乱。
- 馀薰:残留的香气。
- 卷帘人:指诗人自己。
- 西风:秋风。
- 新来瘦几分:最近又消瘦了几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德武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这首《鹧鸪天》描绘了秋日景色,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秋日,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触景生情,通过描绘花草、蝴蝶、雁群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三径芳根自不群”一句,既展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独特,又暗示了诗人自身的与众不同。“每於霜後播清芳”则进一步以霜后的花香来象征诗人内心的清新与高洁。“枝头蛱蝶如羞见”和“篱外征鸿不可闻”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蝴蝶和雁群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最后两句“卷帘人在西风里,知是新来瘦几分”,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因思念而消瘦的情感,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径芳根自不群”:诗人所处的环境与众不同,花草的根部散发着独特的香气。
- “每於霜後播清芳”:每当霜降之后,花草便散发出清新的香气。
- “枝头蛱蝶如羞见”:枝头的蝴蝶仿佛害羞不敢见人,这里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蝴蝶以人的情感。
- “篱外征鸿不可闻”:篱笆外的远行雁群也听不见,这里通过雁群的远行来象征时光的流逝。
- “情脉脉,思纷纷”:情感深沉,思绪纷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绕窗吟咏理馀薰”:围绕着窗户吟咏,整理着残留的香气,这里通过吟咏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卷帘人在西风里”:卷起帘子的人站在西风中,这里通过西风来象征秋天的到来。
- “知是新来瘦几分”:知道最近又消瘦了几分,直接表达了诗人因思念而消瘦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枝头蛱蝶如羞见”,赋予了蝴蝶以人的情感。
- 象征:如“篱外征鸿不可闻”,通过雁群的远行来象征时光的流逝。
- 对仗:如“情脉脉,思纷纷”,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以及因思念而消瘦的情感。
意象分析:
- 三径芳根:象征诗人所处的环境与众不同。
- 霜後清芳:象征诗人内心的清新与高洁。
- 蛱蝶如羞见:象征诗人内心的羞涩与敏感。
- 征鸿不可闻:象征时光的流逝。
- 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三径芳根自不群”中的“三径”指的是什么? A. 三条小径 B. 三种花草 C. 三个方向 D. 三种香气 答案:A
-
诗中“枝头蛱蝶如羞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
诗中“卷帘人在西风里”中的“西风”象征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梦境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回忆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词对比:
- 陈德武的《鹧鸪天·三径芳根自不群》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陈德武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对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陈德武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词鉴赏辞典》:收录了宋代词人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词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