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全州双松堂
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鸣琴。
我登双松堂,时步双松阴。
中有寂莫人,安禅无古今。
白话文翻译:
在文殊堂下的松树旁,阳光照耀如同琴声悠扬。我登上双松堂,时常走在双松的阴影下。那里有一个寂静无声的人,他在安静地打坐禅修,不受古今的束缚。
注释:
- 文殊堂:指的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文殊菩萨为智慧的象征。
- 鸣琴:琴声悠扬,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 双松堂:诗人所处的地方,双松的阴影象征着清凉与静谧。
- 寂莫人:指安静打坐修行的人,象征禅宗中追求内心宁静的修行者。
- 安禅:指安静地进行禅修,追求内心的宁静。
- 古今:指历史与当下,强调超越时间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苏轼并称“苏黄”。他的诗风清新,注重意境,擅长山水田园诗和抒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黄庭坚晚年,他在文殊堂的松树下静坐,感受到周围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这种境界反映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以及在繁华喧嚣中的内心追求。
诗歌鉴赏:
《全州双松堂》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在双松堂静坐,感受自然的悠然与内心的宁静。首句“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鸣琴”通过意象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禅的和谐。松树在阳光下的影子如同琴声般悦耳,使人沉浸于一种超脱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诗人行走于双松的阴影之中,这种动作不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探索。诗人步入松阴,象征着他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与对自然的亲近。
最后两句提到“中有寂莫人,安禅无古今”,构建了一种超然的境界。这个寂静的人更像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追求的是一种无时无刻的宁静,超越了时间的界限。这种哲理的表达,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思。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的追求,对自然的倾心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与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殊堂下松:描绘环境,设置诗歌的背景。
- 永日如鸣琴:将自然景象与音乐联系,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我登双松堂:引出个人的体验,强调诗人的行动。
- 时步双松阴:体现诗人对环境的融入,表现出一种与自然的和谐。
- 中有寂莫人:引出禅修者,象征一种理想的修行状态。
- 安禅无古今:强调禅修的超越性,不受时间限制,达到一种永恒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永日”比作“鸣琴”,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的美。
- 对仗:如“寂莫人”与“安禅”,形成平衡的结构,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松树、阴影等自然意象,与禅意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自然与禅的追求,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寄托诗人对自然的敬仰。
- 琴:象征优雅与宁静,反映内心的和谐。
- 阴:象征庇护与安静,描绘出一个让人心灵放松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文殊堂”是指什么?
- A. 一座寺庙
- B. 一片森林
- C. 一条河流
- D. 一座山
-
诗中“寂莫人”主要象征什么?
- A. 一个人
- B. 禅修者
- C. 诗人
- D. 自然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 A. 对爱情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描写
- C. 对生活的感悟
-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终南山》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黄庭坚的诗更强调禅意的超越性,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文情怀的融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选编与赏析。
- 《黄庭坚诗文集》:收录黄庭坚的诗文,了解其创作风格与思想。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系统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