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年畚锸弃春耕,折苇枯荷绕坏城。白鸟自多人自少,污泥终浊水终清。沙场旗鼓千人集,渔户风烟一笛横。惟有鸣鸱古祠柏,对人犹是向时情。
白话文翻译:
今年春耕的锄头和畚箕都被丢弃,枯萎的芦苇和荷花围绕着破损的城墙。白鸟的数量时多时少,污泥总是浑浊,水却依然清澈。沙场上,鼓声和旗帜汇聚了千人,而渔民的烟雾缭绕,横笛声传来。唯有那古老的祠堂松柏,依然向人倾诉着往日的情怀。
注释:
- 畚锸:指农具,意为铲子和锄头。
- 白鸟:可以理解为白色的鸟类,象征自由或自然的状态。
- 污泥与浊水:表现环境的污染与自然的清澈对比,暗示世事的变迁。
- 鸣鸱:指一种鸟,象征古老的文化和历史。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鸣鸱古祠”暗指古代祭祀或宗教场所,表达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追思与敬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其诗歌以清新活泼、意趣盎然著称,常常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困境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自然与人事的变迁,反映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卫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事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历史的追思。前两句“今年畚锸弃春耕,折苇枯荷绕坏城。”以春耕为引子,展现出了春天的萧条与人们对农耕生活的放弃,暗示了社会动荡和生活的困境。接下来的“白鸟自多人自少,污泥终浊水终清。”则通过对白鸟数量变化的描写,揭示了自然界的无常与人事的纷扰。诗中对沙场的描绘与渔户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喧闹而壮观,后者却宁静而平和,体现了战乱与和平状态下人们生活的巨大差异。
最后一句“惟有鸣鸱古祠柏,对人犹是向时情。”将目光转向古老的祠堂和常青的松柏,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观察,黄庭坚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深思,整个诗歌在宁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今年畚锸弃春耕”:今年放弃了春耕的农具,暗示着社会动荡。
- “折苇枯荷绕坏城”:枯萎的芦苇和荷花环绕着破损的城墙,表现出荒凉的景象。
- “白鸟自多人自少”:白鸟的数量不稳定,象征着生活的无常。
- “污泥终浊水终清”:污泥仍然浑浊,然而水却可以保持清澈,表达对人心的向往。
- “沙场旗鼓千人集”:战争的喧闹场面,千人汇聚,显示出战乱的景象。
- “渔户风烟一笛横”:渔民的生活宁静且和谐,形成对比。
- “惟有鸣鸱古祠柏”:古老的祠堂和松柏,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 “对人犹是向时情”:向人倾诉着往日的情感,反映对历史的怀念。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鸟自多人自少,污泥终浊水终清”,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古祠松柏向人倾诉情感,赋予自然以情感。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人事变迁,增强了诗意。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现实的思考,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 畚锸:象征农耕文化的消逝。
- 白鸟:自由与生命的象征。
- 污泥与清水:环境与人心的对比。
- 沙场:战争与动荡的象征。
- 古祠柏:历史与文化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鸟”象征什么? A. 自由
B. 战争
C. 富贵
答案:A -
“畚锸弃春耕”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A. 农业繁荣
B. 战乱与动荡
C. 和平生活
答案:B -
诗中“惟有鸣鸱古祠柏”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历史的追思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的《卫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在描绘自然景象,但黄庭坚更强调历史与社会的变迁,而王维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汇集宋代诗人的作品,方便读者理解诗歌风格。
- 《黄庭坚传》:详细介绍黄庭坚的生平与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