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雨集金氏园亭次陈思立》
时间: 2025-01-19 19:06: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徐渭的《中秋雨集金氏园亭次陈思立》
中秋风雨剧凌冯,
拂闷觥筹倒一朋。
绿桂隔年疏彩晕,
银毬终夜断长绳。
泥深水掌花边鸭,
帽落霜颠影外僧。
醉后忽呼长剑看,
赤鳞乘涨欲飞腾。
白话文翻译:
中秋之夜,风雨猛烈,令人心烦意乱,酒杯和筹码翻倒了一桌。绿桂树隔年才开花,颜色稀疏,银色的月亮在夜空中像断了的长绳。泥泞的地方,水边的鸭子在花丛中游荡,僧人的帽子在霜冻的山顶低垂。喝醉后,我突然呼唤长剑,看到赤鳞鱼在水中跃起,似乎要飞腾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凌冯:形容风雨势头猛烈。
- 觥筹:酒杯和筹码,常用于聚会时的饮酒。
- 绿桂:指的是桂花树,象征节令和团圆。
- 银毬:指的是明亮的月亮。
- 水掌:水边,指有水的地方。
- 帽落霜颠:帽子在霜冻的山巅上落下,意指寒冷的天气。
- 赤鳞:指的是鱼,象征活力和生机。
典故解析:
- 中秋节:传统的团圆节,象征着亲情与家人团聚。
- 桂花:象征着高洁和美好,常与中秋节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号文长,晚号青藤老人。他以豪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才华而闻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中秋节,正值风雨交加的时节,表达了诗人在特殊节日里的孤独和烦闷心情,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徐渭的《中秋雨集金氏园亭次陈思立》是一首充满感情与意象的作品。通过描绘中秋夜的雨景和内心的感受,诗人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开篇的“中秋风雨剧凌冯”便立刻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怅惘的氛围之中,风雨的猛烈与节日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纷乱与抑郁。接下来的描写中,“绿桂隔年疏彩晕”,不仅提到桂花的稀疏,更是映射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同时,诗中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银毬”、“花边鸭”则透露出一种生机与活力,似乎在提醒诗人尽管外界环境恶劣,但生活依然充满希望。然而,醉后的“长剑”与“赤鳞”的出现,象征着诗人对自由和人生的追求,暗示着一种对抗现实的勇气与渴望。整首诗在对比与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情感,既有对节日的怀念,也有对生命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秋风雨剧凌冯:描绘中秋夜里狂风暴雨,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 拂闷觥筹倒一朋:酒桌上的热闹因风雨而被打乱,表现出诗人的孤独。
- 绿桂隔年疏彩晕:桂花稀疏,象征着时间流逝,也传达出思乡的心情。
- 银毬终夜断长绳:月亮如断绳,表现了夜的孤寂与诗人内心的迷惘。
- 泥深水掌花边鸭: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帽落霜颠影外僧:僧人的帽子落下,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 醉后忽呼长剑看:醉酒后,诗人渴望自由与勇气。
- 赤鳞乘涨欲飞腾:赤鳞鱼跃起,象征着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例如,“银毬”比喻月亮,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帽落霜颠”则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僧人帽子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中秋的孤独与思乡情,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由的渴望。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时光流逝与生命短暂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动荡与变化,表现外界环境的影响。
- 桂花:象征团圆与美好,承载着诗人的思念。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乡,代表心中理想的归宿。
- 赤鳞: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追求,渴望自由与飞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银毬”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星星
-
“泥深水掌花边鸭”中的“鸭”象征什么?
- A. 冷清
- B. 活力
- C. 孤独
-
诗中提到的“长剑”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对自由的渴望
- C.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徐渭的《中秋雨集金氏园亭次陈思立》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中秋的思念,但徐渭更多的是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而李白则更直接地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情感较为单纯。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