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禹陵
作者: 徐渭 〔明代〕
年来只读景纯书,此日登临似启予。
葬罢桓碑犹竖卯,封完玉字不通鱼。
杨梅树下人谁解,菡萏须中气所居。
即遣子长重到此,不过探胜立须臾。
白话文翻译:
近年来我只读景纯的书,今天我登上这里,似乎是为了启示我。
刚刚葬完桓公,碑仍竖立着,墓封得完好,犹如玉字却无法与鱼通。
杨梅树下,谁能解得这其中的道理?菡萏在水中生长,气息才得以栖息。
我打算派儿子再次来到这里,不过是短暂的游览而已。
注释:
字词注释:
- 年来:指近年来。
- 景纯书:指的是景纯的著作,可能指其政治或哲学思想。
- 葬罢:指刚刚完成埋葬。
- 桓碑:桓公的墓碑。
- 竖卯:竖立着的墓碑。
- 封完:封闭得完好。
- 玉字:指墓碑上刻的字。
- 通鱼:意指与鱼类的关系,可能隐喻生死的联系。
- 菡萏:指荷花,生长在水中。
- 气所居:指气息栖息的地方。
典故解析:
- 桓公:春秋时期的桓公,葬于此地,代表着历史的痕迹。
- 景纯: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位著名学者或书法家,以其书法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晦,号青藤,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形成强烈的个性表达。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徐渭晚年,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生意义的探讨。诗中涉及的桓公碑和景纯书,可能代表着他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身身份的思索。
诗歌鉴赏:
《禹陵》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徐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存在的反思。诗的开头,徐渭提到自己多年只读景纯的书,显示出他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而“此日登临似启予”则表明了他在此地的感悟,似乎是历史的回响在启发他思考。
接下来提到的“葬罢桓碑犹竖卯”,在这里桓公的墓碑象征着历史的延续,尽管时间流逝,古老的记忆依然屹立。而“封完玉字不通鱼”则暗示着人对历史的理解与生命的关系。这里的“玉字”可能代表着永恒,但与“鱼”的联系却显得无奈,表明了生与死之间的隔阂。
“杨梅树下人谁解”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徐渭对人生态度的疑问,似乎在追问谁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奥秘。而“菡萏须中气所居”则用荷花的生长隐喻生命的气息,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最后一句,徐渭欲派儿子重游此地,仅是为了短暂的游览,却透露了他对后代的期许和对历史的铭记。整首诗通过历史、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徐渭深邃的思想与感情,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年来只读景纯书:表达作者对知识的追求,指多年只读某位著名学者的书。
- 此日登临似启予:在此地的登高望远,让他有了新的领悟。
- 葬罢桓碑犹竖卯:刚刚完成桓公的葬礼,墓碑依旧矗立。
- 封完玉字不通鱼:墓碑上的字刻得很完美,但与生死的关系却难以理解。
- 杨梅树下人谁解:自然下的思索,反问他人能否理解其中的道理。
- 菡萏须中气所居:用荷花象征生命气息的栖息之处。
- 即遣子长重到此:计划让儿子来此地重游。
- 不过探胜立须臾:仅仅是为了短暂的游览而已。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菡萏”比喻生命的生长。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反问:通过“人谁解”反问来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历史、自然和个人体验为主线,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人与历史的关系,表现出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对后代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桓碑:象征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延续。
- 杨梅树:自然的象征,代表生命的简单与纯朴。
- 菡萏:荷花,象征着生命的清新与美好。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历史的感怀与对生命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景纯书”指的是谁的书?
- A. 诗人的著作
- B. 某位著名学者的著作
- C. 历史书籍
- D. 小说
-
诗中提到的“桓碑”指的是谁的墓碑?
- A. 桓公
- B. 诗人
- C. 皇帝
- D. 学者
-
最后一行的意思是什么?
- A. 只是为了游玩
- B. 让儿子学习
- C. 祭奠先祖
- D. 进行考察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之涣和徐渭的诗歌都涉及对历史的思考与自然的描绘,但王之涣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而徐渭则更注重内心的感悟与人文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徐渭诗文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