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闽中元夕
作者: 姜特立 〔宋代〕
晴色动春晖,春宵三五时。
无风开菡萏,有月莹瑠璃。
老境逢佳节,他乡赋小诗。
囝妻浑勿药,灶妇亦开眉。
白话文翻译:
在明媚的天气里春光闪烁,春夜的十五时分。
没有风,荷花悄然绽放,明月映照着如瑠璃般的清澈。
在老年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佳节,身在异乡写下这小诗。
妻子和孩子们无须忧虑,灶台上的妇人也满脸笑容。
注释:
字词注释:
- 晴色: 明亮的天气,象征着好心情。
- 动春晖: 春阳照耀,春光明媚。
- 菡萏: 荷花的别称,象征美好。
- 瑠璃: 一种美丽的蓝色,形容月光皎洁。
- 老境: 指老年,人生的晚期。
- 赋小诗: 写小诗,表达节日的情感。
- 囝妻: 孩子和妻子,表示家庭。
- 灶妇: 指家中做饭的妇女,象征家庭温暖。
典故解析:
“元夕”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象征团圆和庆祝。诗中提到的“佳节”体现了节日的欢愉与温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著称,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常常反映生活的点滴,饱含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元宵佳节,表达了诗人在异乡过节的感受,既有对美好春夜的描绘,也有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闽中元夕》是一首描写元宵佳节的诗,诗人在春光明媚的夜晚,感受到了节日的喜悦与宁静。开头的两句描写了春夜的美丽景象,晴朗的天空和悄然绽放的荷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个人的感受,诗人虽身在异乡,却在这样的节日里写下小诗,表达了对节日的珍视与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家庭生活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对妻子和孩子的关心,展现了家庭的温馨氛围。尤其“囝妻浑勿药,灶妇亦开眉”一句,既显示出对家庭成员的关爱,也透露出生活的平常与幸福。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清新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家庭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色动春晖:描绘了一个晴朗的春日,光线明媚。
- 春宵三五时: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正是元宵佳节的时刻。
- 无风开菡萏:在宁静的夜晚,荷花在微风中盛开,象征着美好与平和。
- 有月莹瑠璃:明亮的月光如同瑠璃般清澈,增添了夜的美感。
- 老境逢佳节:年老时遇到佳节,感慨时光流逝。
- 他乡赋小诗:身在他乡,写下这首小诗,表达情感。
- 囝妻浑勿药:对家庭的关心,暗示生活的安定与快乐。
- 灶妇亦开眉:家中妇女也因节日而欢笑,体现了节日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 “月莹瑠璃”比喻月光的晶莹剔透。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例如“晴色动春晖,春宵三五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灶妇亦开眉”,赋予妇女以情感,增强温暖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美丽的春夜和家庭的温馨,表达了对团圆和生活的珍视,传递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深厚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色: 象征生命与希望,暗示新生与美好的未来。
- 荷花: 象征纯洁与美丽,常与爱情、团圆相联系。
- 明月: 象征团圆与思乡,常出现在描写节日的诗句中。
- 家庭: 体现生活的温暖和幸福,是诗中情感的核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乡愁与团圆
C. 战争与和平 -
“囝妻浑勿药”中的“囝妻”指的是?
A. 家庭成员
B. 朋友
C. 同事 -
诗中提到的“无风开菡萏”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宁静与美好
B. 忧愁与失落
C. 激情与斗志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描写思乡之情,情感真挚。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词,表现了元宵节的热闹与欢愉。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杜甫)与《闽中元夕》:两首诗都表现了春夜的美丽,但《春夜喜雨》侧重于自然的滋润,而《闽中元夕》则更注重家庭的温暖与节日的氛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