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11》

时间: 2025-01-04 09:32:52

晚来幽独恐伤神,唯见沙蓬水柳春。

破除万事无过酒,虏酒千杯不醉人。

含情欲说更无语,一生长恨奈何许。

饥对酪肉兮不能餐,强来前帐临歌舞。

意思解释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11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晚来幽独恐伤神,唯见沙蓬水柳春。
破除万事无过酒,虏酒千杯不醉人。
含情欲说更无语,一生长恨奈何许。
饥对酪肉兮不能餐,强来前帐临歌舞。


白话文翻译:

傍晚来临,独自一人感到忧伤,眼前只有沙蓬和水边的柳树在春天中摇曳。
打破一切烦恼,唯独酒是最好的解忧良药,喝了千杯酒却还是无法醉倒。
心中满怀情感想要倾诉,却无话可说,终身长恨又该如何了结?
饥饿面前有美味的肉食,却无法下咽,强迫自己在帐篷前歌舞。


注释:

  • 幽独: 孤独、寂静的状态。
  • 沙蓬: 一种生长在沙地上的植物,常与水边环境相关。
  • 虏酒: 形容喝酒的状态和行为。
  • 酪肉: 指美味的食物,通常指肉类。
  • 临歌舞: 在帐篷前进行歌舞,形容聚会或欢庆的场景。

典故解析:

“胡笳”指古代边塞乐器,象征离愁别绪;“十八拍”源于汉代乐曲,表现哀伤情感。王安石在这首诗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是变法派的重要代表。其诗词风格清新、深邃,常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中,面对国家的困境与个人的孤独,酒成为他解忧的寄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通过对周围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他对生命的思考。诗人在晚来的时分,面对静谧的环境,感到一种深深的伤感,尤其是“唯见沙蓬水柳春”,这一句将环境的美丽与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提出酒能解忧的观点,尽管他认为酒是万事的解药,但“虏酒千杯不醉人”却又显示出一种无力感,说明即使是酒也无法真正带来解脱,反而加深了内心的无奈与遗憾。

后两句“含情欲说更无语,一生长恨奈何许”,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渴望与无奈。这里的“奈何”,不仅是对情感的叹息,也是对生活无常的感慨。最后一句“饥对酪肉兮不能餐”,让人感受到诗人虽身处欢庆的场合,却因内心的空虚而无法享受美食与欢乐,反映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这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细腻,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敏锐捕捉,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晚来幽独恐伤神”:傍晚时分,孤独的我担心自己的情绪受到伤害。
    2. “唯见沙蓬水柳春”:眼前春天的沙蓬与水边的柳树,映衬出我的孤独。
    3. “破除万事无过酒”:打破所有烦恼,唯有喝酒是良策。
    4. “虏酒千杯不醉人”:喝了千杯酒却无法醉倒,暗示心灵的困扰。
    5. “含情欲说更无语”:心中有情想要倾诉,却无言以对。
    6. “一生长恨奈何许”:一生的遗憾与恨意该如何解决。
    7. “饥对酪肉兮不能餐”:面对美味的食物却无心进餐。
    8. “强来前帐临歌舞”:强迫自己在帐篷前歌舞,掩饰内心的空虚。
  • 修辞手法:

    • 对仗: “晚来幽独”“唯见沙蓬”,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 将酒比作万事的解药,展现内心矛盾。
    • 排比: “一生长恨奈何许”,强调遗憾的深重。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孤独、无奈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人对情感的渴求与生活的无常。


意象分析:

  • 沙蓬: 象征着自然的孤独与宁静。
  • 水柳: 代表春天的生机,但也暗示着诗人的内心孤寂。
  • : 解忧的象征,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 食物: 象征生活的美好,却又因内心空虚而无法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在诗中用什么来打破烦恼?
    A. 酒
    B. 食物
    C. 音乐
    D. 朋友

  2. “虏酒千杯不醉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享受
    D. 满足

  3. 诗中提到的“沙蓬”和“水柳”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A. 自然的美
    B. 诗人的孤独
    C. 春天的到来
    D. 生活的乐趣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李白: 王安石的作品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对社会的思考,而李白则常常表现豪放与洒脱,展现了不同的个性与情感。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