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安石的《游栖霞庵灼平甫至因寄》原文如下:
渺渺林间路,萧萧物外僧。
高阴凉易入,闲貌老难增。
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
求田此山下,终欲忤陈登。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林间小路上,隐约可见一位僧人。
高处的阴凉易于进入,闲适的容貌却难以增添。
官场事务真的让人感到痛苦,君王的恩宠却如同饮冰般寒冷。
我在这山下寻求田地,最终还是想要违背陈登的志向。
注释:
字词注释:
- 渺渺:形容遥远、细微。
- 萧萧:形容风声或树叶声,意指孤寂。
- 高阴:高处的阴凉。
- 闲貌:悠闲的姿态。
- 官事:指官场事务。
- 伤锦:形容官场的艰辛与痛苦。
- 饮冰:比喻感受冷淡。
- 求田:寻找耕地。
- 忤:违逆。
典故解析:
- 陈登:历史人物,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代表安闲自得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张变革,提倡新法,影响深远。王安石的诗歌以朴实自然、意韵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感慨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栖霞庵是他游历时寄情之地,诗中流露出他对淡泊名利的追求和对世事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栖霞庵灼平甫至因寄》是一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寄托诗人情感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林间的幽静与僧人的萧索,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王安石在诗中将官场的冷酷与隐士生活的闲适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失望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渺渺林间路,萧萧物外僧”,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个静谧的自然场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第二句的“高阴凉易入,闲貌老难增”,则通过对比,强调了隐士的悠闲与自在。而后两句则转入对官场的感慨,“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生动描绘了官场生活的艰难与情感的冷漠,流露出诗人对世俗权力的厌倦。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表现了王安石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又有对官场冷酷现实的反思,体现了他高洁的情操与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渺渺林间路:描绘了小路的幽远,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萧萧物外僧:僧人的孤独感与环境的和谐形成对比,突显出世外桃源的意境。
- 高阴凉易入:表达了自然的宜人与舒适,暗示着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 闲貌老难增:闲适的生活虽好,但年岁渐长,难免生出惆怅。
- 官事真伤锦:官场繁杂的事务让人心伤,锦绣前程也因此蒙尘。
- 君恩更饮冰:君王的恩宠如冰般冷漠,突显出人际关系的疏离。
- 求田此山下:寻找隐逸之地,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渴望。
- 终欲忤陈登:最后表明自己虽有隐逸之志,却难以真正做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官场事务比作“伤锦”,形象生动。
- 对仗:如“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林间路”、“物外僧”等,营造出清幽的自然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隐士的闲适与官场的冷酷,表达了王安石对官场生活的失望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间路:象征着宁静与悠然。
- 物外僧:代表超脱世俗的隐士生活。
- 高阴凉:象征着自然的庇护与舒适。
- 官事:象征着世俗权力的复杂与痛苦。
- 君恩:象征着权力关系的冷漠与疏离。
这些意象不仅塑造了诗的情境,也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的《游栖霞庵灼平甫至因寄》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官场的向往
- B. 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 C. 对自然的厌倦
- D. 对历史的追忆
-
诗中“君恩更饮冰”中的“饮冰”比喻什么?
- A. 生活的苦楚
- B. 友情的冷淡
- C. 官场的冷酷
- D. 自然的纯净
-
“求田此山下”中“求田”指的是什么?
- A. 寻找财富
- B. 寻求安宁的生活
- C. 寻找名声
- D. 寻找友谊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李白的《将进酒》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陶渊明在隐逸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歌颂田园生活的宁静,而王安石则在《游栖霞庵》中反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失望。两者均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但王安石的语气更为复杂,夹杂着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