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飞 胆瓶中梅菊》

时间: 2024-09-19 20:52:20

冬尽平芜芳草绿。

开到春梅秋菊。

黄白新妆束。

亭亭一样人如玉。

淡月横斜疑影独。

却伴晚霜高躅。

风味看俱足。

林逋合傍陶潜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尽平芜芳草绿。开到春梅秋菊。黄白新妆束。亭亭一样人如玉。淡月横斜疑影独。却伴晚霜高躅。风味看俱足。林逋合傍陶潜宿。

白话文翻译:

冬天结束,平坦的原野上芳草变得翠绿。春天的梅花和秋天的菊花相继开放,黄的白的新妆打扮的花儿显得格外清丽。亭亭玉立的她如同美玉一般。淡淡的月光倾斜,似乎有独自的影子。她伴随着晚霜高高的竹子,风味之美俱足,正如林逋依偎在陶潜的宿处。

注释:

  • 冬尽:冬天结束。
  • 平芜:平坦的原野。
  • 芳草绿:芳香的草木开始发芽,变得绿意盎然。
  • 春梅秋菊:春天的梅花和秋天的菊花,象征着不同季节的美丽。
  • 黄白新妆束:黄白相间的新妆打扮,形容花的色彩和装扮。
  • 亭亭:形容人或物直立而美丽。
  • 如玉:比喻美丽、高洁的容貌。
  • 淡月横斜:形容月光微弱而倾斜的样子。
  • 疑影独:似乎有独自的身影,带有孤独的意味。
  • 晚霜高躅:晚霜笼罩着高高的竹子,显示出清冷的意境。
  • 风味看俱足:风格、气韵都十分完美。
  • 林逋、陶潜:林逋和陶渊明,都是古代著名的隐士,象征着高洁的情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元恺,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春季,作者在自然景色中感受到生命的欣欣向荣,借梅花和菊花的比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惜分飞》是一首极具清新气息的诗作,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和谐美。诗中通过描写春梅与秋菊,展现了四季的变化与美丽,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入思考。诗的开头“冬尽平芜芳草绿”,通过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提到的“黄白新妆束”,则将视线转向花卉的色彩与装扮,展现出一种生动的景象。

诗中“亭亭一样人如玉”一句,借用自然之美来映衬人的高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淡月横斜疑影独”,不仅描绘了月光的细腻美,还潜藏着一种孤独感。整首诗在轻松的氛围中,流露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显示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冬尽平芜芳草绿”:描绘了冬天结束后,春天的到来,带来了生机。
    • “开到春梅秋菊”:春天的梅花与秋天的菊花相继绽放,象征着四季的交替。
    • “黄白新妆束”:花儿的色彩鲜艳,像是打扮得漂漂亮亮。
    • “亭亭一样人如玉”:形容女子宛如美玉般的清丽。
    • “淡月横斜疑影独”:描绘月光微弱,似乎隐隐有独自的身影。
    • “却伴晚霜高躅”:与晚霜和高竹相伴,形成一种清冷的意境。
    • “风味看俱足”:风韵、气质皆具。
    • “林逋合傍陶潜宿”:借用林逋与陶渊明的意象,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如玉”,用玉比喻人的美丽。
    • 对仗:如“春梅秋菊”,形成了节奏感。
    • 拟人:月影被赋予疑惑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高,代表春天的到来。
  • 菊花:象征高洁、淡泊,代表秋天的成熟。
  • 月亮:象征清冷孤独的美,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 晚霜:带有清冷的意象,衬托出诗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冬尽”后,春天的象征是什么?

    • A. 菊花
    • B. 梅花
    • C. 竹子
    • D. 霜
  2. 诗中“亭亭一样人如玉”表达了什么?

    • A. 人的孤独
    • B. 人的美丽
    • C. 人的坚韧
    • D. 人的高洁
  3. 诗中提到的“林逋”和“陶潜”是什么样的人物?

    • A. 诗人
    • B. 战士
    • C. 商人
    • D. 官员

答案:

  1. B. 梅花
  2. B. 人的美丽
  3. A. 诗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惜分飞》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董元恺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兴亡与民生的疾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董元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