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叔孙通
作者:王令 〔宋代〕
弟子从来学未纯,
异时得失亦频频。
一官所买知多少,
便议先生作圣人。
白话文翻译:
弟子们从来学习都不够纯粹,
在不同的时间中获得和失去的也常常是频繁的。
一个官职的得失究竟有多少,
就有人讨论老师是否能成为圣人。
注释:
- 弟子:指的是学生或门徒。
- 学未纯:学习的水平尚未达到纯熟的程度。
- 异时得失:在不同的时间里,获得和失去的情况。
- 一官所买:指的是通过金钱或其他手段获得的官职。
- 便议:于是就有人讨论。
- 圣人:通常指德行高尚、智慧卓越的人。
典故解析:
- 叔孙通: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曾在汉朝担任重要职务。他的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圣人:在传统文化中,圣人被视为理想人格的体现,通常具有极高的道德标准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仲明,号白云,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常常表达对当时政治和教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士人理想的碰撞。诗人通过对弟子学习状况的观察,表达了对当时教育的担忧以及对“圣人”理想的反思。
诗歌鉴赏:
《叔孙通》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诗人开篇即指出“弟子从来学未纯”,不仅反映了对当时教育质量的失望,也暗示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不满。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用“异时得失”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波动与不确定性,展现出一种无奈的现实感。
紧接着,诗人提到“一官所买”,用以讽刺当时社会中一些人通过金钱获得官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使得人们质疑教育的真正意义,以及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的真实价值。最后一句“便议先生作圣人”,则是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质疑那些表面上看似德高望重的人是否真的值得尊敬。
整首诗以精练的语言、深邃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教育、社会与个人理想的思考,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提出了批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弟子从来学未纯:指出学生学习不够深入,缺乏真知灼见。
- 异时得失亦频频:暗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多次失败与收获,体现了学习的不稳定性。
- 一官所买知多少:批评当时社会中用金钱购买官职的现象,反映了权力与金钱的关系。
- 便议先生作圣人:引出对“圣人”身份的质疑,反映社会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讽刺等修辞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例如,通过“学未纯”与“作圣人”的对比,突出学习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此外,诗中的“异时得失”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探讨教育的缺失与社会现象的扭曲,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中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弟子:象征着学习与成长的希望。
- 得失: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不确定性。
- 官职:代表权力与地位的追求。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的核心主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弟子从来学未纯”中,“未纯”指什么?
- A. 学习不够深刻
- B. 学习很完美
- C. 学习的速度快
- D. 学习的内容多
-
诗中提到的“一官所买”意味着什么?
- A. 通过努力获得官职
- B. 通过金钱获得官职
- C. 通过学习获得官职
- D. 通过朋友关系获得官职
-
“便议先生作圣人”指的是对什么的质疑?
- A. 教师的教学能力
- B. 学生的学习态度
- C. 社会上对圣人的看法
- D. 官职的获取方式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可对比王令的《叔孙通》和杜甫的《春望》,前者关注教育与理想的冲突,后者则关注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系,二者在主题上都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令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