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虚词(寿张门司)》

时间: 2024-09-19 20:56:27

休怪频年司钥,仙官长守仙宫。

东风未肯到凡红。

先舞云韶彩凤。

都是一团和气,故教上苑春浓。

群仙拍手过江东。

高唱紫芝新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休怪频年司钥,仙官长守仙宫。
东风未肯到凡红。先舞云韶彩凤。
都是一团和气,故教上苑春浓。
群仙拍手过江东。高唱紫芝新颂。

白话文翻译:

不要怪我多年担任钥匙的职务,
仙官长久地守护着仙宫。
东风还不愿意来到人间的花朵前,
首先在云间舞动的是韶华的彩凤。
这一切都源于和谐的气氛,
因此让上苑的春天格外浓厚。
群仙们拍手欢庆,渡过江东,
高唱着紫芝的新颂歌。

注释:

字词注释:

  • 休怪:不要怪责。
  • 司钥:掌管钥匙,象征掌控某种权力或职务。
  • 仙官:神仙的官员,负责管理天庭事务。
  • 凡红:人间的花朵。
  • 云韶彩凤:形容在云中舞动的美丽凤凰,象征美好与吉祥。
  • 团和气:和谐、团结的气氛。
  • 上苑:上天的园林,寓意美好的地方。
  • 紫芝:一种象征吉祥的植物,常用作祝福的象征。

典故解析:

  •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古代文人常用东风来表示春天的气息。
  • “群仙”指的是众多神仙,表明一种超脱尘俗的境界和欢庆的场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必,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仙境和自然美的向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某个春天的节日中创作,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人间和谐共存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仙气和春意的场景。诗人开篇以“休怪频年司钥”引出自己在仙宫的守护职责,暗示了对于时间和职责的思考。接着,诗人描绘了春天的迟迟到来,东风尚未吹遍人间的花朵,形成了一种期待与渴望的情感。

“先舞云韶彩凤”一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将仙境中的美丽凤凰与人间的春天紧密联系,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向往。而“都是一团和气”则强调了和谐的氛围,这种和谐不仅滋养了春天的美丽,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最后两句“群仙拍手过江东,高唱紫芝新颂”描绘了一幅热烈欢庆的场景,传达出一种喜悦的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隐含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休怪频年司钥:表达诗人对于担任守护仙宫的责任感,不希望他人因此责怪自己。
  2. 仙官长守仙宫:描绘一种神秘的场景,仙官守护着美好的地方,暗示长久的守护意味着时间的流逝。
  3. 东风未肯到凡红:象征着春天的迟到,带有一丝惆怅与渴望。
  4. 先舞云韶彩凤:比喻春天的来临,首先由美丽的彩凤引导,展现了人间与仙界的连接。
  5. 都是一团和气:强调和谐的气氛,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6. 故教上苑春浓:由和谐的气氛导致春天的繁盛与美丽。
  7. 群仙拍手过江东:群仙们欢庆着,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认可和赞美。
  8. 高唱紫芝新颂:以高歌表达对未来美好的祝愿,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来临比作“云韶彩凤”的舞动,生动形象。
  • 拟人:东风被赋予了意志,表现出一种生动的自然观。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有一定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描绘仙境与春天的和谐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官: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
  • 东风:象征春天的气息和希望。
  • 云韶彩凤:象征美好与吉祥,展现优美的自然景观。
  • 春浓: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夏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群仙拍手过江东”中的“群仙”指的是?

    • A. 人类
    • B. 神仙
    • C. 动物
    • D. 植物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多选)

    • A. 比喻
    • B. 拟人
    • C. 排比
    • D. 对仗

答案:

  1. B. 春天
  2. B. 神仙
  3. A. 比喻, B. 拟人, D. 对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程必的《步虚词》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美的风光,但程必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即刻启程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